法王新闻 | 2006年06月

授予大眾菩提心戒

Refuge and Bodhisattva Vows Given

地點:印度 達蘭沙拉 上密院
時間:2006年6月27日
報導:蔣森耶些汪莫

今年6月26日是法王噶瑪巴二十一歲生日,在這特殊意義的慶典上,全球噶舉寺院、中心包括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英國、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丹麥、德國、美國、加拿大、巴西、台灣、香港、新加波、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均派代表前來參加,而來自世界各地的西方及華人弟子信眾也紛紛湧進上密院向法王噶瑪巴獻上最深的祝福與祈願。

6月27日上午10時,法王即開始接見絡繹不絕,遠道而來的信眾弟子,並給予加持。中午則由法王辦公室宴請祝壽賓客們豐盛的午餐,下午1時30分,上密院大殿內擠滿了中西方弟子,法王辦公室也準備了溫馨的紀念品,由法王的姐姐阿尼溫祝及竹奔仁波切贈送給全球噶舉中心的代表們及來自各國的賓客,此時滿滿溫情充滿每個人的心中。

在下午2時30分,法王噶瑪巴應華人弟子信眾之殷勤祈請,授予大眾菩提心戒。法王說:「各位都是為了我的生日而來的,並且也帶了非常多的禮物而來,事實上我是無法承受這麼多的禮物的,我也沒有什麼太多東西可以給各位,而能為各位傳授菩提心戒,相信這是我能給與各位最好的一個禮物了。」法王也表示了心中的歡喜,對於能透過此次的生日慶典,而能利益到如此多的人而感到非常的高興。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殊勝菩提心戒傳授之後,法王噶瑪巴給予每一位受法者加持與祝福,最後在一片溫馨、不捨與感恩的氣氛中,圓滿了此次的殊勝法會。

法王噶瑪巴於菩提心戒傳授時的開示

翻譯:堪布丹傑
聽打:Dechm
校正:噶瑪丹增

今天呢,也沒有特別太多要說的,主要是時間並不太夠。 各位都是為了我的生日而來,並且也帶了非常多的禮物來,事實上我是無法承受這麼多的禮物的,我也沒有什麼太多東西可以給各位。但我在想,那到底要怎麼辦呢? 要給各位些什麼東西呢?前幾天,23號那天,各位接受了皈依戒,因此在今天呢,要給與的是,皈依戒之外,要為各位傳授菩提心戒,菩薩戒。相信這是我能給與各位最好的一個禮物了。

世間一般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都會有所謂的使用期限,超過了這個期限,這些東西可能就無法再使用了,還有的一些東西有時效性,譬如像食物之類,它過久了之後呢,就會壞了,就不能使用了等等,這是說外在的物質、東西都有這樣一個特性。但是我們內心的功德,或者說內心的一種修持,它卻是沒有期限性的,它是無量的。所以,我們如果每天能不斷的使用它,不斷的修持它,它會更加的開展,它不會減少,不會有完盡的一天。尤其,就像菩提心這樣一個修持法門,如果每天修持,它會更加不斷的開展,所以它是完全沒有期限性的。 所以我想這可以說是一個最恆常的,最好的,最殊勝的一個給與大家的問候和禮物了。

在發心,發菩提心的修持當中,共分為三個部份,那就是前行,正行和結行。 在前行的這個部份呢,為了要發起菩提心,首先需要做的是積聚資糧。在這裡,我們各位的前方,我們可以真實的看到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像,週圍還有三祖師,以及許多其他傳承祖師大德們的像,這是我們都能看到的。至於那些許多我們沒有辦法真實看到的,我們也可以透過心去觀想,我們觀想有無量的佛菩薩在我們的前方,還有無量印度、西藏的各祖師大德們,還有中國過去的祖師大德們,還有世界各國很多非常好的修持者,都可以觀想祂們在我們的前方。這也是由於祂們的誓言,透過我們這樣的觀想,祂們真實的就在我們的前方。接下來,觀想我們就在這些祖師、佛菩薩的面前,我們透過七支供養,也就是禮拜支等等來積聚資糧。透過這樣的積聚資糧,能幫助我們順利的生起菩提心,這是生起菩提心的第一個順緣。這也幫助我們在生起菩提心之後,菩提心不壞失,反而更加的增長, 這是七支供養順緣的部份。接下來,請各位跟著唸: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七支供養的經文》

以上呢,前行或加行的部份就結束了,接下來進入發菩提心的正行。在接受發菩提心正行之前,首先我們要具備大乘的皈依戒。什麼是大乘的皈依戒的特性呢?要知道大乘皈依戒是比其他的皈依更加殊勝。更加殊勝的原因非常多,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三個:第一是大乘的皈依的發心殊勝,第二是它的時間殊勝,第三是它的皈依境或者說所依殊勝。

在這裡為什麼說大乘的皈依戒的發心,時間,還有皈依境這三者是殊勝的呢?首先,第一,發心殊勝的原因是,大乘皈依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皆能成就佛道,是以這樣的心來作皈依的。第二,時間殊勝,是因為這個皈依是指我們在還未證得菩提之前都要作的皈依,這是第二時間殊勝。第三,皈依境的殊勝,是指大乘皈依戒的皈依境中的佛寶是自生,是具備自生自性的佛寶。再者法寶是指,大乘聖者心中所具備的道諦跟滅諦兩者,而僧寶是指大乘登地的菩薩們。所以說,這樣的大乘的皈依戒,它是一個殊勝的皈依。同時,各位也可以說我們在這皈依三寶的時候,佛寶就是指引者,法寶就是我們修持的道路,僧寶就是修持道上的友伴。同時我們要生起一念,生起想要受這樣的大乘皈依戒的心,並且跟著唸誦皈依文。各位要跪下來,其實並不一定要跪著,那為什麼我們要跪呢,那是因為這象徵一種恭敬,恭敬,其實最主要就是我們的心,所以心是最重要的。

《大眾跪下跟著 法王唸誦皈依文》

在唸完三遍皈依文之後,我們心中要想:我已經得到皈依戒了。

接下來就進入正行,受菩提心戒的部份了。在領受菩提心戒,或者叫菩薩戒之前呢,如果各位沒有具備一點點大乘所謂的發心,發菩提心的感覺,如果不具備的話,是很難得戒的,很難受這個菩薩戒的。這發心、發菩提心的感受呢,它是可以透過修持菩提心的次第方法,而讓這種感受生起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因果七支修持方法,或自他交換修持方法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修持因果七支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各位如果能夠在心中先生起一點點發心的這種感覺,之後再來接受菩薩戒的話,這樣才是如法的。

接下來要一起修持因果七支的口訣。在這因果七支當中,有六個是屬於因的部份,一個是屬於果。這七個口訣的第一個是「知母」,知道一切眾生為母親,就是知母。

在這裡所謂知母的意思,並不是指自己知道、認識自己今生的親生母親,這是沒有用的。所謂的知母,是我們要認識、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

那為什麼要知道母親呢?這是因為母親是我們最悅意的,最歡喜的,最親密的。我們的親人有很多,但是我們最親密,最歡喜的就是我們的母親。雖然也一些情況,有人的母親是不太慈悲的,或者也有一些眾生是不須要依靠母親的等等。但是一般、普遍來講,所有眾生的母親都是慈悲的,而且眾生也都是需要母親的。所以在這裡說知道母親,這個母親是指我們最親密的親人,或者我們最親密的一個朋友一般。

在這裡提到知一切眾生如母親,這母親其實可以說只是一個象徵性的代表,不一定說每個眾生所知的對象,都一定是母親。那是為什麼呢?舉個例子,過去噶當派的一位善知識,一位大師,他在觀修菩提心的時候,由於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往生了,而從小照顧他,對他最關愛的是他的阿姨。當他在觀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他觀想一切的眾生都如阿姨一般。同樣,我們要知道在這裡說知一切眾生如母親的意思,母親只是一個代表。這裡的母親象徵什麼呢?象徵她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無論是我們的父母親也好,是我們的阿姨也好,是我們的舅舅也好,或者是我們的朋友也好。總之,我們可以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最親密的友伴,最親密的一個人。所謂要觀修一切眾生都是最親密的如母一般,這觀修並不是指外相上的轉變。這樣可能會感到很奇怪,一觀修之後,所有眾生全都變成了母親的樣子,都變成女的了,這樣是很奇怪的。所以這裡指的,並不是外相的轉變,而是要在我們心中生起,就好像與母親或者最親密的朋友互相之間的那種關愛之情。當我們想一切眾生如母親,如我們最親密的人一般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給與我們最圓滿、最多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這裡所謂的一切眾生如母,是指這些眾生都是我們最親密的,最悅意的,最歡喜的這樣一個對境。

接下來第二叫做「念恩」,或者叫知恩。這裡不僅是說一切眾生對我們具備恩德而已,而是要知道他們所具備的恩德對我們是很大的。就以自己為例,我們投生為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得到,如果我們沒有人照顧、關愛的話,我們是無法存活下來的。 而事實上就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互相幫助、關愛跟照顧,所以我們能夠存活下來。 那麼,是誰給我們這樣的關愛、給我們這樣的照顧呢?並不是少數某些人給與而已。我們知道其實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無論直接、間接的在給與我們照顧,在互相幫助,所以說眾生的恩德是很大的。

就好像現在,就在現在這個地方,我突然有一種感受跟感覺,當想到說要感恩眾生恩德的時候,現在我們大家聚在一起,我看到各位的時候,想到感恩大家恩德的時候,在這裡我看到的,並不是各位每一個人外在的不同,個人的相貌,而我在這裡真實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充滿了溫暖的感覺。這種溫暖的感覺给我非常多的歡喜,這是我現在的一種感受。所以我們說,每個眾生都具有慈愛、關愛的本質,因此眾生都能夠給與我們溫暖、快樂。

接下來第三叫「報恩」。對於具備這樣大恩的一切眾生,我們不要忘了他們所给與我們的恩德。同時,我們盡力的、圓滿的來努力做回報,回報他們的恩德。 我們心中要這樣來想,這個呢,就是報恩。

接下來第四叫做「悅意的一種慈心」。一般我們所謂的慈心,慈悲的慈,慈心是指願得到快樂的一種心,叫慈心。但是現在所談的是悅意的慈心,它不僅僅是外相上的感受而已,它主要是指我們內心。我們怎樣知道真正對眾生產生一種悅意的慈心?就是當看到眾生苦,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心中真實感受而覺得難過。 這種慈心才是我們要生起的,這是第四,叫悅意的慈心。

接下來第五叫做「大悲心」,也就是心中想到如果一切眾生都能離開痛苦,這該有多好啊的這種心。同時也盡力地去幫助眾生離開痛苦,這是大悲心。

第六叫做「增上意樂」,也就是當我們看到眾生在痛苦中,所謂增上意樂就是發:我來承擔、來幫助眾生離開痛苦的這種決定心,一種承擔心,這叫增上意樂。

以上是六個因,接下來要講的就是「發菩提心」的部份了。如剛才談到,我們希望、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都能成就佛道。雖然我們現在並不具備真正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這種能力,但是我們還是要發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為了這樣一個目標,為了這樣一個目的,我們自己得先要成就圓滿的佛道。因此在這裡是緣眾生,同時也是緣圓滿菩提的果位。這樣的一種發心,就被稱為大乘菩提心,大乘的發心。

剛才所說的發菩提心部份,我們並沒有依靠儀軌,我們是講如何觀修。接下來呢,為了要受「菩提心戒」,「菩薩戒」,首先要講的是「願菩提心戒」。如剛才所說一樣,我們用心觀想,發誓言,要「為利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成就佛道,這是願菩提心的部份,這時就須要依靠儀軌唸誦。為了成就圓滿這樣的願菩提心,我們要具備「行菩提心」。所謂行菩提心也就是行持六度的菩薩的萬行,修持菩薩的六度的法門,這就是行菩提心。

接下來,我們跟著唸誦一段經文,這是願菩提心的一段經文。這是我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一個「願菩提心」的發心文。同時,為了要得到圓滿菩提的果位,我們要如同過去諸佛菩薩們一樣來行持六度,我們也要像祂們一樣的來行持菩薩行。這經文是行菩提心戒的一段經文,接下來,我們來唸誦這兩段經文。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願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的發心文》

同樣的,現在我們要觀想諸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前方,就像之前受皈依戒時一樣。接下來我們要唸第二遍。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願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的發心文》

接下來,我們要更認真的來思惟我們受菩提心戒的原因。同時,讓我們想要受菩薩戒,菩提心戒的這種心更為強烈,更強烈的帶著這樣的心來唸誦第三遍戒文。

《大眾跟著 法王唸誦願菩提心戒、行菩提心戒的發心文》

剛才一起唸誦的這段文字,這些經文,可能有很多人因為聽不懂藏語,如果心想,剛才唸是唸了,因為不知道唸的意思,就感覺好像沒有得到這個戒,這樣想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事實上有沒有得戒,是在於我們有沒有那一念心,想要得到這個菩薩戒。如果一個人,他有一念心,他想要得到菩薩戒,並且想他得到了的話,那就算他在睡覺當中,他也能夠得到這個菩薩戒的。這是因為他的心中有想要求受菩薩戒的這個心。所以在剛才如果有人覺得唸了這一段文字反正也不懂其意,就覺得自己沒有得戒,明天就可以隨便做任何壞事,做任何事都可以,這樣其實是不行的。因為今天各位已經得到了菩薩戒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如法的來持守菩提心戒。

在這裡要說一個故事,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人是賣葡萄的,他牽著一隻驢子,驢子上面扛著葡萄,到外面去賣。一路上他碰到好多好多賣葡萄的人,在走到半路,中午休息的時候,這些人睡著了,這個賣葡萄的人就偷偷的去把別人的葡萄都拿過來,放到他自己的籃子裡面。這時,突然有一個人醒來,看到這個人在偷別人的葡萄,就說:「你在做什麼啊!」偷拿別人葡萄的人馬上回答,他很聰明,他說:「啊!你們不用擔心我,我其實是瘋了的,所以我常常有些行為是很奇怪的,你們不要在意喔。」這個時候,那個人就問他說:「那你會不會有時候也把自己的葡萄放到別人的籃子裡?」這個人就回答說:「事實上我是有一點瘋,但是我沒有全瘋,所以我還不會瘋到把自己的放給別人,我只會把別人的拿來,我還沒有全瘋。」所以就像這樣的例子,我們現在得到了菩薩戒,我們心中會想「我得到了」,但是好像也會有這種感覺,「我沒有全部得到」。如果我們認為我沒有圓滿的得到菩薩戒,覺得自己沒有圓滿得到,因此我以後也可以做一些不如法,或違犯菩薩戒的事情,因為我沒有圓滿得到嘛。如果有這樣的心念,這是不對的。 原因是,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菩薩戒,光這一念得到的心,就全部得到了。所以我們今後都要圓滿好好的來持守這個菩薩戒,是不可以違犯的。

現在在這裡,我們都已經圓滿得到了菩薩戒,菩提心戒了!因此在得戒之後,首先對個人來說,由於得到了菩薩戒,我們可以說,已經建立起一切功德的基礎。同樣地,對他人來說,這時候我們也成為了一切眾生的親友了。我們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現在受了菩薩戒,我們就有機會能夠透過各種方式來利益如親人一般的所有眾生,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所以首先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要生起這樣一個難得的心。而同時,我們有這樣難得的機會,不僅僅是自己得到就好了,而且要知道有非常多無量的眾生跟我們一樣,也需要得到這樣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也要發起一個願心,迴向給他們,希望一切眾生也能夠快速的得到這樣子的功德,生起這樣的菩提心。

今天我非常高興,因為今天我這個生日,不僅僅只是我個人的利益而已,而是透過我的生日,能夠利益到這麼多的人,利益到大眾,我感到非常高興。

今天各位接受了這個菩薩戒,我不會給與各位一個新的菩薩戒的法名。因為真的,可能各位名字已經太多了,可能都有一大麻袋的皈依法名了,所以再多一個名字也沒有什麼用。事實上,我們要看看自己內心的功德,有沒有一大麻袋,而外在的名字反而提著一大麻袋,這實在是沒有什麼用的。

On June 27th representativ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o had come to join the birthday celebrations for His Holiness Gyalwa Karmapa, gathered in the main shrine room of Gyuto to receive refuge and Bodhisattva vows from His Holiness Karmapa. In his opening statements to the public His Holiness expressed that He was very grateful for the many gifts that had been given and wished to offer the gift of Bodhicitta back to the people who had come. A refuge ceremony and Bodhisattva vows were given and His Holiness generously offered a teaching about Bodhicitta saying:

Sentient beings are the root and source of all qualities to achieve for ourselves. We can learn how to see all sentient beings in this world equally as we would see our friends and those who are affectionate and kind to us. With this motivation, we can give rise to an attitude in our mind that we can really benefit others and this is of extreme fortune. Even if we are not able to carry out this wish to benefit all sentient beings right in this moment, the fact that we have had this intention here is of extreme benefit. Recognizing this we can have even a further aspiration that all sentient beings may equally be able to share this type of fortune with us. Through this understanding we will dedicate the merit to freely share this fortune with all the others on this world.

After the teaching, katags were offered to His Holiness and blessing cords and mani pills were received by all.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ession in the temple, the guests gathered in the temple grounds where they were offered lunch and tea, compliments of the Tsurphu Lab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