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06年12月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金剛座/德格寺
時間:2006年12月28日
報導:噶瑪耶喜措嘉
攝影:Karma Norbu
12月28日,祈願法會的第二天,法王噶瑪巴帶領僧俗信眾受持大乘布薩律儀(八關齋戒)。法王開示:「一般的八關齋戒如果是出家眾來領受是不行的,因為八關齋戒是一日受持的戒法,在隔日日昇後便可捨棄這個戒法,但是大乘布薩律儀是以菩薩戒為基礎的,因此不會有捨棄八關齋戒的問題。這戒法是領受後便直到明天太陽昇起前都要領受的。因此很多出家眾也會問,今日領受戒法後,那明天就捨棄了,那會不會犯下捨棄的罪?並不會的!因為這是能幫助我們增長菩提心的一種方式。
第二座香,法王噶瑪巴在教授《密勒日巴尊者傳》之前給予僧眾們一段鞭策的教言,法王談到如父如母的眾生對我們之恩情是很大的,世界上的有情眾生都是需要互相依靠的,對佛弟子來講要以光明面來作心的修持,不要以負面心態來想眾生對我們是有傷害的,在做發心修練的時候要以正面思惟來想一切眾生尤如父母親般對我們充滿關愛,而為了他們我們要帶領他們至殊勝的佛果位,這種很強、很深的心要確實的生起來,並發如是願:
直至菩提藏。皈命諸佛前。法及菩薩眾。如是亦皈命。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如入菩薩行論中所云,佛陀的法教是眾生喜樂的泉源,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因此教法需要長久住世,那教法到底有沒有住留在世間,如果光僅僅是發願希望教法住世,那也是不一定可以讓教法久住的。而使教法住留的根本是僧團,因此需要一個清淨、莊嚴、賢善的僧團,如此眾生見到了如法的清淨僧團自然會歡喜,一切眾生任何時候都會生起虔敬心,對教法也會生起尊重、尊敬之心,所以教法興盛的根本就是僧團。
就像是我們現在聚集在一起的僧眾或是沒有參加這次祈願法會的僧人們,總之所有的僧團都是為了佛教,就像之前提到我們的僧團並不是為了名聲,而名聲也並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來到了印度之後,僧眾們安住於寺院,食衣住行都有寺院的照顧,不像在西藏時,僧人們還需要為食衣住行來擔心,只穫得食衣住行並不是重要的,但如果沒有得到眾人的信心與尊敬的話這是不行的。對教法來說也是有害的。舉例來說,在西藏的傳統,可能是密乘的見解吧,有些僧人自認為修行的證悟頗高,一切都可以不在乎,別人尊敬也好,不尊敬也好,好像一切都可以不在乎,某方面來講這好像是一位離造作瑜伽士般的行持,但是很多時候,整個教法的本質慢慢地也就因此而散失了,所以這樣的一種凡事不在乎的心態是不好的。而讓眾生生起歡喜、信心,這個生起的因是自己要好好來修持的,自己的身口意要具備能讓別人生起信心的因,如此眾生自然就會對教法生起信心。以前西藏都是靠祖古轉世者來支持整個教法,但是時節的變遷,現在反而是一些祖古仁波切的行為造成更多的問題,也使信眾慢慢地失去了對教法的信心,對於祖古、仁波切也沒有了信心,因此整體的祖古轉世的力量慢慢地也喪失了。現在我們有責任,要持守教法的根本這是我們僧人們要努力的,這是我們要承擔的一個責任,以我(法王)個人來說,也為了這個目的而盡力行持,總之是為了圓滿佛陀的心意及圓滿雪域西藏所有傳承祖師們的心意而行持。今天聚在一起的僧眾大部份都比我(法王)的年紀大,經驗還有修持我(法王)相信也都比我好,如果還比我差的話,那真是很慚愧的一件事,年紀大的人確不如一個年輕的僧人懂的思維,懂的思考的話,那真是很丟臉的一件事,所以請僧眾們好好的思維,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及言行舉止,如果能這樣子好好的持守的話,對整個僧團都是一件好事情,請大家將此放在心上。
今年是講解《密勒日巴尊者傳》,法王勉勵大眾,閱讀祖師大德的傳記後,要懂得彷照他們的行誼來做。我們都說自己是隨行弟子,那麼知道如何隨行是很重要的。透過思維來了解法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只具有信心但沒有透過智慧來思維法義並實修法教那麼光靠信心,到何時才能解脫則是不一定的。
一個人的心總是喜歡財富、名聲,對於互相之間的關愛、關懷及誓言其實不太在乎。心生種種法生,在世出世間法上來講都是這樣的。當我們修行的時候,需有一種長遠心,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經典上說,我們要花三大阿僧祗劫來積聚福德資糧,為了圓滿佛果要這樣子地來努力,而從密乘下部密續來講,也需要花上六生或八生的時間來修持,雖然密乘也說一生成佛,但是在一生中要圓滿全部的資糧,也需要具備一種無比的精進與修持,要不然怎麼可能在一生中就圓成佛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具備長遠心及大精進心對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若不具備的話,則我們的修持也不會修的好的。如果是出自於好奇心、新鮮感來學佛的話,那麼學佛是不會延續很久的。所以重點是要有長遠心來修持,這對世出世間法來講都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僧眾也好或在家眾也好,請大家把此教言放在心上。
一般來說為了整個教法,特別為了噶舉教法及一切眾生,我(法王)也盡力地穩固心性。事實上在印度要面對的困難問題更多,很多人總是東說西說,在這樣一種喧鬧吵雜的環境當中,還是要盡量穩固自己的心,盡量的堅固自己,事實上這並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在印度,大家的這種猜疑、猜忌總是比較多,不相信週圍的人,無論是各宗教之間,個人或政府之間,或是上師跟弟子之間,總是有猜疑、不信任。一般來說要小心、不放逸這是很重要的,這也是佛陀的教誡,在任何時候都要不放逸,隨時要具備正念覺性這是很重要的。然而在量典當中談到疑惑是要去消除而不是要留著它的,尤其有一種疑是不好的,如猜疑或是想要傷害別人的疑,想要污衊別人的疑,這是不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是要小心的。如果總是猜疑周圍的人那麼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個孤寂的人,週圍的人都會離你遠去,那你也不會成就什麼大事,無論是為教法、為大眾或為自己都不會事業有成的。尤其這種猜疑會讓別人不信任你,也會讓別人生氣,也造成自己很多的痛苦。人跟人之間本來就需要互相依靠,這是因果的道理。我們不可能不依靠別人而活著,而依靠的方式也要透過關愛、關懷的方式來作依靠。如此大家都會生活在喜樂之中,要不然的話總是在猜疑、生氣、妒嫉或是總是想傷害別人的話,那麼自己也不會開心的。在社會中,譬如生意人,很多商人因為傷害別人,最後自殺的有很多。很多時候生意雖然是要做,但總是以一種不開心不歡喜的心態來依靠別人,結果也會造成自己很大的痛苦,總是想著,到底要怎樣死,是要用吃藥或是關著房門點瓦斯等等,想盡各種辦法自殺,其實這是自己的惡心、惡行或是自己製造痛苦給自己的,因此我們要消除各種的懷疑猜忌、各種分別心、惡心,隨時要具備光明面,正念持守,要盡量給予他人關心關懷,具善心,能利益他人,如果能這樣做的話,對整個社會或是自己都會非常的好,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