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12年03月
時間:2012年3月4日 5:30am-5:30pm
地點:大祈願法會舞台 Monlam Pavilion
中文報導:馮復華、黃靖雅
攝影:噶瑪善治、噶瑪多傑嘉晨、Filip Wolak、Palten Nyima
感謝無常,這個黑臉善知識
「無常」不只是要我們記得「死亡迅速」,更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每一秒都要珍惜,浪費一秒都是浪費生命。
■第一座法:5:30-8:00
主法上師蔣貢康楚仁波切仁波切蒞臨,陞座,傳授大眾〈大乘布薩律儀〉。
〈大乘布薩律儀〉增訂本P6
〈梵文三常誦〉增訂本P11
〈皈依發心〉P35-59
〈彌勒讚佛頌〉P80
〈大地妙莊嚴禮讚支〉P119
〈世尊普賢禮讚祈願文〉P122
〈懺悔支〉P146-192
■第二座法:8:30-10:30
8:40法王蒞臨,佛前行三個大禮拜,陞法座,大眾向法王三頂禮。〈皈依發心〉(三次)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以我所施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獻曼達〉
大地塗香敷妙花,虛彌四洲日月嚴,
觀為佛國作供獻,有情咸受清淨剎。
〈請佛住世〉
〈請轉法輪〉
有情思想與心識,隨其差別而有之,
大乘小乘與共乘,悉皆祈請轉法輪。
〈供茶文〉
〈八大菩薩供養文〉
法王開示:
噶當派的格西,無論說什麼法,最初說法者都應先觀修無常。我們常說要修行,但很多人一聽到「觀死無常」,心裡就覺得不舒服。其實「無常」不只是提醒我們「死亡迅速」,而是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每一秒都要珍惜,浪費一秒都是浪費生命。「觀死無常」不只是幫我們憶念著、想著死亡而已,而是正念的提醒我們,生命很重要、要珍惜人生,而不就是一個概念的、一生而已,而是每個當下。
有些修行人會把一天當成一生,一早起床當成從 母胎中出生,清早梳洗當成出生的清洗,早上吃飯就像養育小孩,晚上入睡當成一生要結束了。人生非常快速,每秒每秒都不等待人,尤其現在是五濁惡世,死亡的因很多,我們常搭的飛機、汽車都有很多危險存在,人生要有意義,要從當下的每一刻開始;就像揮動馬鞭驅策馬前進,無常觀也會驅策修行人用功。
■法,就是打開你故障的心,把它修好!
什麼是佛法?梵文是Dharma,具備十種意義,所謂「正法」,藏文叫「確」,有「改變」的意思,就像一個機器壞了,我們拿工具把它打開、修好。所謂法,就是指改變你的心,唯有靠心才能改變心,唯有心才能解脫心。
你要跟你的心好好溝通,好好觀護你的心,隨時要守護自己、告誡自己、引導自己,這就是「修行」的意思。我們的心不太穩定,有時善、有時惡,心中常像有兩個人在對話、激辯,一個說「我應該嗔恨、我應該嫉妒」,另一個說「我應該慈悲,我心量應該放大」,不知聽誰的。
但你到底要讓自己成為怎麼樣一個人?抉擇在你自己!
■要敢發誓,下定決心讓身語聽命於心
我們對法有時一開始很熱情,後來就退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下定決心。舉個例子,在西藏時我很愛生氣,當然那時也是因為年紀小;後來到了印度,問題、麻煩很多,這幾年我常研究「不動佛」法門,看到不動比丘在廣目佛前發大願「直至菩提,不對眾生起嗔心」、「不因眾生嗔心而動搖」,看到他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比丘,都敢這樣發大願,這鼓勵了我,我也要隨喜他,至少「今生盡形壽,盡力不對眾生發脾氣」,那就算是一種誓言、也算是我的祈願吧,可能沒辦法像不動佛身為不動比丘時,有這麼大勇氣說完全不生氣,但總之盡力去做。
還記得自己在發願當時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讓自己的身體與行為要跟隨心而走,我要讓我的身體的行為和語言,都跟隨我的心走,聽命於我的心、我的願力。這時候發出誓言的心力量很大,如果心力不夠時,語言和行為是不會聽的,不會甘願當心的僕人;如果不把全部的力量、權力都給予你的心的話,心要行善,也沒有能力驅動身語配合去做這些善行。
但有時還是有個問題,就是會忘了自己的願,昨天發什麼願,今天一起來就忘了,其實每天都該提醒自己,昨天發這個願、今天也要發這個願,試著幾個月當中每天都提醒自己,這樣不斷熏習的話,慢慢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你不刻意去想,它也會提醒你。
我常在想,我們發的願,如果有錄音或錄影器材隨時記錄下來,等有一天快生氣時,就播給自己聽,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了;其實我們的心,就是那個器材,為我們自己記錄、隨時提醒自己。
修行就是要開啟智慧,幫助人生有意義。如果不了解修行的意義,就會淪於怪力亂神。有些外國法友會來告訴我,他修行之後,家人都不太喜歡,但我們自己要先想想:是不是我們一修行,就馬上變得「怪怪的」,弄些人骨念珠、大腿骨法器回家,家人當然嚇死了,怕你走火入魔。太執著外相的修行,就會這樣。當然我們習慣了這些法器,也了解它們的意義,但不習慣的人一看到當然覺得很奇怪,當然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喜歡作怪。其實什麼叫密乘,並不是弄得很神秘、很怪異,就叫「密乘」;其實它和平常生活是 息息相關的。
■乘,是指心的承擔力,承擔力大就是大乘
我們說整體佛教分為大乘、小乘,很多人一提到大、小,就會覺得是重要和不重要,但其實大小乘的大小,並不是我們世間的大小,就好像我們之前講到噶舉派有四大八小,當時有談到很多人一聽到覺得不舒服,但其實這裡的四大八小並不是用世間法來理解。其實「乘」有「承擔」的意思,一頭大象能駝的東西,給一隻羊來駝是不行的,重要是「心的承擔力」,心的承擔力大就是大乘,心的承擔力小就是小乘,能承擔自己是小乘,能承擔眾生是大乘。
學佛的時候,要知道重點,三種戒律的重點在調伏煩惱,在「別解脫戒」主要在調伏貪欲,「菩薩戒」主要在調伏嗔心,因為大乘主要修慈悲;金剛乘主要對治是愚癡,因為密乘主要是修淨觀。我們在密乘中會聽到有五方佛、五智,但在顯乘當中並不會有這種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無論密乘、或三乘,重點就在於調伏三毒煩惱,都是三毒煩惱的對治法。總體佛法重點都在於有沒有改變我們的心、有沒有調伏煩惱、有沒有整治煩惱,能用 於對治煩惱就是在修行。
■修行,是長遠的鍛鍊,有狀況才見功夫
所以你看過去祖師們說,「你只要聽到一句法,就要付諸實修」。很多人覺得修行就是一種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懶懶的、鬆鬆的,好像修行是這樣;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覺得受不了了,就想到靜處去修行,好像去渡假。但這樣對修行的定義太狹隘了,好像修行是去做三溫暖或蒸氣浴,才放鬆一下,幾天就會變回原樣。這就像吸毒上癮一樣,舒服了一陣子,就會變回原樣。這 裡有個例子,就像軍人要鍛鍊,修行就是隨時要鍛鍊自己的心,透過生活的情節隨時訓練自己。
我對於修行的理解,是一種持續、長遠的訓練,就像鍛鍊身體要持續很長的運動一樣。我要舉個例子,就好像軍人要鍛鍊一樣,修行就是隨時去鍛鍊你的心,而不只是懶懶的賴在那邊,空口白話的說說「我發願、我祈願」,然後這樣懶懶過一生,並不是這樣的,而是要透過生活中的各種境、各種的緣,去練習、鍛鍊你的心。
有個故事說,有個獵人遇到一個瑜伽士,問他在做什麼,瑜伽士說:「我在修安忍、修慈悲。」獵人說:「你去吃大便吧」,瑜伽士就生氣了,他的安忍和慈悲一下就破功了。
平常你快快樂樂、舒舒服服的時候,就會想慈悲就是這樣,安忍就是這樣,沒有比這更舒服的,但一遇到狀況,就會發覺:我的安忍和慈悲到哪去了?就生氣了。有些人以為安忍是「強忍」,像少林僧人在練「金鐘罩」,用磚頭砸頭都頂得住,不會內傷。其實真正的安忍,是真正看到煩惱的本質是不好的、你由衷想扔掉,自然煩惱一生起,你就會想吐、想馬上扔掉,就像有人讓你吃大便,你當下就不想要,不會還要想一下「我是不是要吃大便?」你不必刻意勉強去做,那就不是「安忍波羅蜜」了。修行是自發的、自然的,學佛要了解它的道理、原因,修起來才自然、不勉強。
我們要試著讓佛法和生活結合,這是很重要的。要在生活中看見佛法,也要在佛法中看見生活。
無常並不只是經典上的文字,它是活生生的示現,過去祖師也在提醒我們,如密勒日巴總是在生活中看到輪迴的痛苦,同時也看到造作罪業的過患,所以他能夠很清楚的面對他人生各種問題,因此能得到證悟。
我們看到佛陀宣說四諦法門,就是看到生老病死苦,他知道我要出離這一切,因此他就到恆河邊修了六年苦行、試了各種方法調伏自心,後來思維了煩惱集諦、也思維苦諦,經由道諦,證得了寂靜的滅諦,所以他成佛了。「佛」白話就是「他知道了、覺醒了」,對生命的真實狀況有一種覺悟、能完全瞭解。
■不動佛國經
《不動佛國經》在大寶積經第六會,聽說以前有十萬部,今天藏文只有四十四部,這是第二部,有七十多頁。
這部經主要在說,佛陀成道二十多年後,在靈鷲山上,舍利佛乘佛威神力,為眾生利益,而請佛說法。從這裡可以看到過去諸佛菩薩是怎樣發心。這裡說到「披精進鎧甲」,說到鎧甲會想是不是戰爭中要穿的盔甲?鎧甲就是別人要傷害你時,可以保護用以不會被傷害,因此常常用盔甲比喻安忍。
那時佛陀在靈鷲山上,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聚集,這時候舍利佛就請求佛陀說,可不可以請您告訴我們,過去諸佛是如何發起菩提心、披精進鎧甲的呢?佛陀就很高興,為他開示:東方世界過去有這麼一位佛出世,這位佛最主要說的是六度波羅蜜法。
舍利佛就接著問:「這位佛的淨土在哪裡?」,佛陀說:「從這裡往東方過千世界,有一佛剎土,名曰現喜。有佛名為廣目如來,於彼宣說六波羅蜜法。」座中有一比丘,起立合掌向佛說:「願學菩薩教法」,這時候廣目如來說,「善男子比丘,汝今當知,菩薩教法難可修行,(菩薩法教現在不容易修),何以故?若學菩薩行持,於諸眾生不得生嗔恨心。」這是不容易的,廣目如來就這樣說了。當時那位站起來的比丘就馬上稟告:「一切如來無誑無諂無異語(不會用討好虛妄的語言),我自今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未成菩提前,不起嗔恨心,若違此言,即違無量無邊世界說法如來(我就是在欺騙他們)。」比丘就以無諂無誑無異語來發這個願。
這時有另一位比丘聽到起立的比丘發起那樣的大願,就讚嘆說「由初發菩提心披精進鎧甲,於一切眾生不為嗔等所動搖」,比丘即得「不動」之名,廣目如來也隨喜了這個名號。不動比丘最主要有八大願,但以發菩提心、不對眾生起嗔心為主。
接著還有〈不動佛淨土祈願文〉,裡面有說不動如來之前身為比丘時,發了十八個成就願、七個甚深清淨願。但主要是發起菩提心,還有在未成佛前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都不起嗔恨心,這就是不動佛最主要的願。
當他發完這個大願後,在大眾中又有另一個比丘心裡想:「此菩薩摩訶薩發心批精進甲,不為嗔心所動搖」,真是太了不起了,真是不動、無嗔,比丘心中這樣想,或許隨即驚嘆,如來也隨喜印可不動比丘說:「你能發這樣願,你現在學習菩薩道時就叫不動」,就授記了、隨喜了這個名號。
不動比丘成為不動菩薩之後,繼續在廣目如來之前發願說,我未來每一步,都要朝著成佛目標而走、且生生世世都發誓要出家等,發了十八個願,又發了七個甚深願。
經中不動菩薩說,如我所說為真實語,以足觸大地,大地當震動。當他一說這樣的真實語,右足拇指一觸碰到世界,大地就震動了。佛陀在出生和圓寂時也大地震動,但經典有說這種震動並不會傷害到眾生;所以這裡不是指真的地震,而是指清淨發願的力量。我曾經看過阿凡達,裡面有一棵大樹,現喜淨土也提到有一棵大樹,我覺得還滿像的,一棵很巨大的樹在現喜淨土當中。
我們修習不動佛法門,就是要體會《不動佛國經》裡的精神,學習成為不動佛。總之要了解之後,盡力去做,做不到的發願未來能做到。不動佛之所以能不動,就是因為他穿著慈悲的鎧甲,所以能對眾生不起嗔心,如果做到這一點,就是不動佛法門了。就像你生起大悲心,就是觀修觀音菩薩法門。
至於如何投生「不動佛淨土」,就像要投生「西方極樂淨土」,要具備特殊的善因和很強的信心。這明天會再講到。
■禪修:迴向與發願
接下來要禪修,這是最後一天帶禪修,今天是要修「迴向」與「發願」。
當你先有善因、善根,才是「迴向」 ;當你還沒有善因、善根,只是有願望,就是「發願」。發願是很重要的,過去菩薩們他們都會發願,發願要利益一切的眾生,接著就開始行持菩薩行、最後成就佛道。你可以看到一個菩薩的發願,從頭到尾完全不是為了他自己發願,而是為了利益眾生,因此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有能力利益到眾生。這種力量就是從無私、廣大的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而產生的,因此他成佛後,自然具備無限的力量,可以利益無量眾生。
■一切斷證功德,從發大願開始
過去的菩薩就是因為先有大願,所以能利益眾生。成佛之後一切的斷證功德,都是從發願開始。讓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就是如虛空一般廣大的發願。因此為什麼說菩提心功德大,就是因為發心開闊,所以可以清淨一切罪業。一個菩薩之所以能在無量長的時間、去利益無量多的眾生,都不會懼怕,,能夠支持他繼續利益眾生的力量,就是他當初的發心。
經典形容說,菩薩的法只有一個,只要你具備這個法,就是菩薩法,不具備這個法,就不是菩薩法,你具備這個法,就是掌握所有法──這個菩薩法,就是菩提心,白話來說,就是無私、開闊的發心、發願。
所以發願、發願是很重要的,因此這幾天當中,我們在菩提迦耶聖地,這樣一個殊勝的地方,現在這個時間也很殊勝,各種圓滿聚集,在這樣因緣和合、一切善因緣都具備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發起這樣廣大的願。
所以試著打開你的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佛道,或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得到一種不會改變的、最究竟的、最穩固的快樂。我們看到世界上還有一些眾生,可能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機會接觸佛法、或者說成為佛弟子,所以我們也要發願說,希望一切眾生都可以 於未來接觸到殊勝的佛陀正法。
發願的力量是很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凡夫常常說要幫助別人,但常常沒幫到。《菩提道燈論》中說,一個菩薩要幫助別人,他必須先透過止的禪修,具備神通。不具備神通,你就不知道人心中的想法、他的需要,我們就依自己的想法這樣給予幫助,或許會有一點助益,但不像一個具備神通的菩薩有這麼大利益,所以我們要真正利益別人,必須先具備止的禪修而生起神通。
■遍知,就是了知「想解脫的眾生,心中所有願求」
很多凡夫不能利益到的眾生,菩薩能利益到;但很多連菩薩無法利益到的眾生,佛都能利益到,因為佛陀具備遍知。
講到「遍知」時,過去我到國外時講過,如果有一個人說他不信佛陀是遍知的,我會說,佛陀的遍知,是指說他能夠知道每個眾生的需要是什麼,尤其想要求得解脫道的人,他心中所有願求,佛陀都知道,因此叫做「遍知」。這不只是一個很美妙的形容詞,而是很實際的詞,他的遍知很實用性,任何人需要什麼,他都知道,而不是知識性的遍知,例如知道全世界有多少螞蟻之類。
有一次蒼蠅跑到我的茶裡,牠還沒死,我就把牠救起來。一個人掉到水裡,還可以幫他做心肺復甦術、做人工呼吸,那蒼蠅我就沒辦法了。但我試試看,我就拿了棉花棒來,搓一搓蒼蠅的肚子,總之我就什麼方法都試了,結果蒼蠅還真飛起來!差點把牠壓扁,但牠活起來了。
當時我想,如果是佛、如果我具有遍知該多好,不然還不知道怎麼救這隻蒼蠅呢。所以當然我們不具備他心通,甚至有時候連察言觀色都不會,很多時候都是很主觀的認為那個人是壞人、那個人是好人,甚至連比較客觀的、理性的去想都不會,都是很主觀的去判斷一些人事物。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真的就像是盲人一樣,到處走來走去,這樣子的人,可能幫助眾生嗎?
我們常說要幫助別人、利益別人,但發願幫助人的這個人,心要非常非常的細,他的心總是在關心著眾生的需要,而且無分晝夜的、總是在細心觀護著、想著眾生需要,如果你沒有這樣做,怎麼說是利益眾生?更不要說成就佛道了。接下來禪修。
法王擊磬帶領禪修。大眾寂靜禪修三分鐘,法王擊磬結束禪修。
法王獨頌〈大祈願文〉(P242)、〈冥陽迴向文〉(P260)
■第三座法:下午2:00-3:30
今天下午要念的是〈二十一度母〉及〈妙音天女〉的禮讚文。
聖救度母的源流,是在無量劫以前,當時世間有位如來叫鼓音如來,有位國王有個公主叫般若月(藏音:耶謝達娃),有非常長的時間供養諸佛及僧團,用十二由旬的珍寶遍滿十方,供養如來。般若月也發起菩提心。
當時比丘對她說,妳累積了這麼多福德功德,將來一定能轉女身為男身,並且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如果這樣對眾生會非常好、非常有利益。公主說:「想要以男身成就佛道的人很多,但沒有人想要以女身成就的,因此我發願直至菩提,皆以女身成就利他業。」
此後,公主有很長時間住在皇宮裡,不斷修持,累積各種知識,並且進入甚深禪定,證得實相,證得「見道位」,每天早上都可以利益非常多的眾生,讓他們生起出離心,安住於實相之道;下午也可以利益無量眾生,讓他們進入聖道、實相之道,最後公主般若月就得到「至尊聖度母」的名號。度母就是解脫眾生、度化眾生的意思,她自然就得到轉依成智悲相的「度母」名號。
當時鼓音如來也授記,直至成佛,般若月都會擁有「聖救度母」、「至尊度母」的名號,這就是度母這個名稱的由來。在印度、西藏,大師們都會說,透過聖度母的修持,可以救度十六種恐懼,並得到八種成就。這是度母特殊的功德。
■〈二十一度母讚〉解說
接下來簡單講一下〈二十一度母讚〉。
阿底峽尊者說,他曾問聖度母,如果一天之中不能修完度母咒一萬遍怎麼辦?聖度母說,可以念誦簡短的〈二十一度母禮讚文〉也是算圓滿的。以下是讚文解釋。
嗡,是接續的一個字,代表度母的身語意。尊,是因為佛母,具足功德。聖,是不落輪迴。救度,是可以救度眾生出離一切痛苦。
接著是從歷史和身形,來介紹聖度母。這裡是從「敬禮救度速勇母」開始。這段歷史是說,下中上三界的怙主都是觀音菩薩,從觀音菩薩的眼淚中化生出蓮花,蓮花上化現出聖救度母。
從身形上,就分法、報、化三身。第一個是報身的讚嘆,分寂靜尊和忿怒尊:寂靜的部分,是一切佛子、世間天神都對度母作禮讚,禮讚她救度脫離一切苦,這各有一偈偈文,從「敬禮百秋朗月母」開始,有六個偈文;接著是「忿怒尊」的部分,是對能降伏各種魔障的度母右手手印的禮讚,和十方善神成就事業的禮讚,還有輪迴放光的供養,共七個,從P328「敬禮都哩大緊母」開始,這是忿怒尊的讚文。這是報身的部分。
接著說法身的部分,有一偈。接著是事業的部分,有消除惡夢、惡咒、起屍鬼等六個偈文。最後P332〈利益〉,是指動機的殊勝,想著度母的功德而念誦度母,有很大的功德。我們一生有很多障礙,早上起來念誦度母,可以消除各種障礙和惡業,這時最好祈請寂靜尊。至於利益,可分念誦者自己的利益,和對他人的利益,利益自己的部分,是指P333「彼諸苦惱悉淨除」;至於對他人的利益,則是「欲求男女得男女」,對出家眾則是可以聚眾。
度母是一切諸佛事業的總集,早上念三遍,晚上念三遍,或每座法念七遍,可以在末法世代幫助佛法興盛,一切佛法興盛的障礙都能淨除,行者自己可以得到無執的果位。
接著,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能「遣除教眾障礙修法」的度母讚文:
〈度母讚〉、〈妙音天女讚〉P324-P353
■第四座法:下午4:00–5:30
〈達隆噶舉二十願文〉P417
〈卓普零星寶祈願文〉P423
〈臧巴加惹願文〉P432
〈無分別持教長壽願文〉P274
〈長壽願文〉增訂本P19
〈護法祈請文〉增訂本P41
〈雪域安樂願文〉P460
〈最勝導師〉P280
〈月藏經〉P269
〈成就實諦文〉P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