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17年02月

『第34屆噶舉祈願』前行:《四座上師相應法》二之一

『34th Kagyu Monlam』Four-Session Guru Yoga•Session One

時間:2017年2月11日上午 11 February 2017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噶舉大祈願會場 Monlam Pavilion, Bodh Gaya, India

虔敬傳承經典之作,讓加持入心的秘密

《金剛總持祈請文》、獻請法曼達後,法王開始為期一天、第一堂的《四座上師相應法》開示。

法王開示:

今天要給與的是《四座上師相應法》教授,在座如果有前天並未接受勝樂金剛灌頂者,你仍可以聽聞,但如果想要修持此法的話,你一定要得到過無上瑜伽部本尊的灌頂,例如勝樂金剛的灌頂後才可以修持。

我們也以貝葉經形式印製出藏文版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會念藏文的人可以依此念誦。

《四座上師相應法》主要內容是由第八世法王噶瑪巴所寫,但其中也有部分文字出自於第八世法王的弟子。進行《四座上師相應法》講解前,我想先簡略地談一下跟此法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噶瑪巴名號、黑寶冠以及「噶瑪巴千諾」的源由。

■何謂「噶舉傳承的四大八小」?

岡波巴師侄兩人的弟子眾多,其中有四位主要傳承衣缽、執持教法的弟子。這四位持教弟子開啟了噶舉的四大教派。我們現在聽到「噶舉四大八小」名詞,許多人認為是由19世紀的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始用。

在此之前,17、18世紀的達隆噶舉教派就曾出現個名詞,著名的《達隆教派源流》的作者,達隆昂望南傑在其所著作的《達隆噶舉禮供文集》中收錄了一篇〈供茶文〉,當中就提到「岡波巴的弟子開創了噶舉四大八小傳承」等等。

同樣蔣貢康楚之前的竹巴噶舉的康楚法王確吉尼瑪,在其自傳中也提到「噶舉四大」這樣的用詞,並說明是如巴絨噶舉、蔡巴噶舉、帕竹噶舉、噶瑪岡倉等。

一般來說「噶舉四大八小」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整體噶舉教派而言,一種是針對噶瑪岡倉本身有「四大八小」之分。第一種上面已經講過了。

至於第二種說法,噶瑪岡倉當中的「四大八小」是什麼意思呢?在噶美堪布仁欽達傑在其所著的〈金剛總持祈請文〉釋論中,針對「四大八小傳承持有者,直達蔡巴具德竹巴等」,引用一位祖師之言解釋道:這裡的四大八小,是指杜松虔巴弟子所開創的「四大八小」教派。

總之我覺得所謂「四大八小」的用詞,並非代表噶舉各傳承有大小、口訣有深淺差別,而是依教派創立的歷史先後而定名的。其實藏族文化中就有這樣的習慣,用大小來形容長幼,例如在藏地著名的《格薩爾王傳》當中,「林格薩爾」的家族就有大中小家族,長兄所傳的稱為大,么弟所傳的稱為小。因此可知,直接由岡波巴和其侄子傳下的弟子就是「四大」,由岡波巴大師嫡系弟子再傳所傳下的就是「八小」。

■何謂「岡倉噶舉」、「噶瑪噶舉」?

總之岡倉噶舉屬於四大之一,是由岡波巴大師的直傳弟子——噶瑪巴杜松虔巴所創,名稱為「岡倉噶舉」,有時也稱為「噶瑪噶舉」,指的是一樣的。但是一般而言,「岡倉噶舉」名詞較早出現,之後才出現「噶瑪噶舉」一詞。

為什麼稱為岡倉呢?岡倉有兩個音節,「岡」與「倉」,「岡」是指岡波乃朗這個地方,這裡是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三大所依中的身所依之處,屬於三個駐錫地的下部駐錫地,也是他實修閉關、證悟大手印之處。「倉」是聚集群居之義,岡波乃朗這個地方,一開始人煙稀少,後來愈來愈多的弟子們跟隨杜松虔巴,如同鳥群在此築巢而居一樣;而噶瑪噶舉的意思是「噶瑪巴的噶舉」,所以稱為噶瑪噶舉。

■「噶瑪巴」名號的意義與來源

接下來講解「噶瑪巴」名號。何時開始有此「噶瑪巴」名號、原因為何?西藏文獻中談到,「噶瑪巴」名號,來自於杜松虔巴興建噶瑪拉定寺而得名,雖然文獻中如是記載,但其實噶瑪拉定寺,這所位於山中的小寺,是由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所建,這段歷史見於讓炯多傑的自傳中。因此西藏文獻的說法並不正確。另一說法,來自於巴沃仁波切所著的藏傳佛教歷史書《賢者喜宴》一書,其中記載「噶瑪巴」名號來自於杜松虔巴16歲出家時,曾得過一個淨觀:諸佛菩薩賜予黑寶冠,並給予他噶瑪巴的稱號,意為「三世一切諸佛事業者」。

其實藏傳佛教上師常常有許多名號,出家前、出家後、大眾的尊稱,還有壇城密名等等。由於杜松虔巴那個時候,大眾並不知道噶瑪巴這個名稱,只知道他叫做杜松虔巴,因此我覺得「噶瑪巴」是杜松虔巴的一個別名的說法,是較為合理的。

同時「噶瑪巴」也是杜松虔巴的一個密名,如同《賢者喜宴》中記載,是他在淨觀中得到的秘密名號,接著成為噶瑪巴希第二世法王噶瑪巴的普遍名號,所以噶瑪巴希被稱為「噶瑪巴」,也就源自於第一世杜松虔巴秘密名號,而「前一世秘密名號,成為下一世普遍名號」也成為噶瑪巴傳承的特殊傳統。

第三世噶瑪巴的名字「讓炯多傑」就是第二世法王的秘密名號,有些人不瞭解這點而有誤會,但在第二世法王有很多部名為「無量大海」的著作,例如《成就無量大海》、《量學無量大海》、《問答無量大海》等,在這幾部著作的最後署名都是「讓炯多傑」,因此很多人誤認這些為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所著,但其實這裡的「讓炯多傑」是第二世法王的秘密名號,後來成為了第三世法王的普遍名號。同樣的,第三世法王的秘密名號為若佩多傑,這也成為了第四世法王的普遍名號。

如同第三世法王為讓炯多傑,我們如何得知其秘密名稱為若佩多傑?第三世法王曾在他的著作《甚深內義》一書中提到:「這部分內容可以參照我的另外一部著作《壇城光明》。」《壇城光明》這本著作很珍貴,最近我們才得到這本書,看到最後有一段小字,作者署名為「讓炯若佩多傑」,由此可知,若佩多傑是他的秘密名號,後來就成為第四世噶瑪巴公開的名字。

總之,「噶瑪巴」之名遍為人知,是從第二世開始,第一世時大家都稱他為杜松虔巴,證明之一,就是噶瑪巴希自己曾說:「我就是那普遍稱名(大家都知道)的噶瑪巴。」

第二個證明,是第八世法王噶瑪巴在他的著作《瑜伽續大疏》中提到:「達波噶舉中有兩位通曉顯密的大師,一位是布頓大師,另一位是讓炯多傑。」接著解釋這位讓炯多傑時提到:「讓炯多傑是噶瑪巴第二世、持黑寶冠者第三世。」其他還有許多文獻證明,這裡就不多說了。

■何謂「持黑寶冠者」?

接續談到「持黑寶冠者」為何?

「持黑寶冠者」的源流,就和噶瑪巴名號稍有不同,從第一世法王杜松虔巴就有。因為在噶瑪巴希的自傳當中提到:「杜松虔巴戴上了從未有人戴過的綢緞的黑寶冠。」另外在著名的佛教史著作當中,例如《賢者喜宴》中提到:「杜松虔巴戴黑寶冠的源流,應該是當他在岡波乃朗閉關時,親見頭戴黑寶冠的薩惹哈大師,因此效法而開始頭戴黑寶冠。

「黑寶冠」顧名思義,一般會以為是黑色,但其實官方用詞應該是「深藍色」。因此前幾天給予勝樂金剛灌頂的瓶灌時,其中一項稱為寶冠灌頂,這當中給予的是五方佛灌頂,五方佛都有各自顏色的寶冠,其中不動佛的寶冠是深藍色,寶生佛是黃色,大日如來是白色等等。「噶瑪巴」是一切諸佛的心金剛不動佛部的化身,因此寶冠的顏色應當和不動佛的一樣,是深藍色的。同樣歷代噶瑪巴名號當中都有「多傑」,即是代表「心金剛不動佛部」之意。

之後由中國的皇帝,例如明朝永樂皇帝,就曾供養他的上師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一頂鑲滿珍寶的黑寶冠。但最早從杜松虔巴開始,就已有黑寶冠。

再來談到「黑寶冠法會」源起於何時?這並沒有一定的說法,從歷史上來看,有一種說法是從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開始黑寶冠法會。黑寶冠法會上戴的有兩種寶冠,一頂名為「藏林耶夏」,另一頂名為「通瓦敦殿」(見即具義),前一頂是比較出名的,是明朝一位皇帝供養給第六世噶瑪巴的。至於後面一頂是誰供養的,歷史上並沒有清楚的記載。

■「噶瑪巴千諾」心咒的起源?

關於「噶瑪巴千諾」這個心咒是從何而起?

過去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受永樂皇帝邀請前往南京,使藏傳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當中的密乘教法和漢地結上法緣。之後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諸佛菩薩妙相名號經咒》,其中收錄很多尊佛菩薩、本尊和祖師的畫像、名號、咒語等,是用藏、中、梵文等語言寫成。當時德新謝巴的畫像也收錄其中,畫像下面是他的名字,再下面是他的心咒,寫的是「唵嘛呢叭彌吽」,並不是「噶瑪巴千諾」。

為何噶瑪巴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從一般「噶瑪巴是觀音菩薩化身」的角度來講,這似乎理所當然,沒有什麼特別。然而從另一關連性來看,噶瑪巴和六字大明咒是有特殊因緣的,因為相傳藏民拿著瑪尼輪轉經修持的傳統,是由噶瑪巴希所建立,在第七世班禪喇嘛所著的《手轉瑪尼輪利益》書中,就提及此傳統的開創者是噶瑪巴希。

至於「噶瑪巴千諾」是何時開始,在歷史上已不可考,應該是從民間自然流傳開來的。其實「千諾」這種用語在藏族文化中很常見,有祈求保佑、護佑的意思;有點像是英文的「my god」類似,應該是從基督出現之後開始的用語,但也很難說其起源於何時、由誰開始,「噶瑪巴千諾」大約也是如此,大眾向噶瑪巴祈請、請他保佑,覺得得到利益後,漸漸成為「真言」,也就是「真實語」、有力量的語言。

■《四座上師相應法》法源簡介

規劃祈願法會法務的堪布噶旺於法會開始前,曾簡介《四座上師相應法》表示,對金剛乘而言,上師是我們頂戴的加持之源,而弟子得受加持的關鍵是具有虔敬心,因此弟子如果未來想在修持上有所增長,善巧方法是「上師相應法」,四大教派都會祈請上師,噶舉派對上師的祈請尤其深刻和注重,因此噶舉派又稱「虔敬傳承」。

噶瑪岡倉的傳承之主是法王噶瑪巴,透過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可以和法王結下深刻因緣。這是一個特別的法,所有的法及「三根本」也都包含於其中了。「三根本」是「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其中「上師」即噶瑪巴,「本尊」即金剛亥母與勝樂金剛,「空行」即七空行(其中的「黑空行」為吉祥天母),「護法」即黑袍護法瑪哈戛拉。

而在噶舉傳承的「上師相應法」中尤為重要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是來自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但這個法本不是一氣呵成做成,是不同場合的開示,由夏瑪巴袞秋衍拉等幾位不同弟子彙整而成,有些會加註解,有些沒有,體例稍有不同。

針對此次課程而出版的《四座上師相應法》論釋,是第十七世法王彙編的,包含五部分:
一, 是第五世夏瑪巴袞秋衍拉著,主要講大手印禪修;
二, 是第九世噶瑪巴旺秋多傑著,講授那洛六法;
三, 是恰美仁波切著,主要是講對上師的禪修;
四, 是蔣貢仁波切的弟子仁千達傑所著,講授如何「持氣」;
五, 是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傑針對「四座上師相應法」的一篇祈請文,(又稱〈有緣即足祈請文〉)。

《四座上師相應法》對噶舉傳承很重要,以往「嘠千大營地」時期,一天會修四次:早上、午飯前、下午、晚上一次,糾察師會四處巡視是否修法,不如法則會懲罰。《四座上師相應法》可以自修,也可以為他修,個人可以此修持積資淨障,也可為別人修,如有人往生時修「彌陀天法」,有時會加入《四座上師相應法》。

編按:《四座上師相應法》第二堂課,只有受過灌頂的人可以聽聞、閱讀,因此內容不會刊登在網站上!

The Karmapa then turned to discuss the source of his name mantra, Karmapa Khyenno.
「噶瑪巴千諾」這個心咒是從何而起?

History records that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Emperor Yongle, the Fifth Karmapa (1384-1415) traveled to the Chinese capital of Nanjing. From this period dates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cret Mantra tradition of Tibet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fter this time, the Karmapa explained, a book was composed in different scripts (Tibetan, Chinese, Lantsa, and so forth) that gave the images and names of buddhas, bodhisattvas, and yidam deities of the Secret Mantrayana along with their name mantras. The page of the Fifth Karmapa has his image with his name below and off to the side is the mantra Om Mani Padme Hung, not his name mantra Karmapa Khyenno.
過去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受永樂皇帝邀請前往南京,使藏傳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當中的密乘教法和漢地結上法緣。之後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諸佛菩薩妙相名號經咒》,其中收錄很多尊佛菩薩、本尊和祖師的畫像、名號、咒語等,是用藏、中、梵文等語言寫成。當時德新謝巴的畫像也收錄其中,畫像下面是他的名字,再下面是他的心咒,寫的是「唵嘛呢叭彌吽」,並不是「噶瑪巴千諾」。

為何噶瑪巴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

Since the Karmapa is considered an emanation of Avalokiteshvara, the Karmapa commented,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find the six-syllable mantra associated with him. There was also a tradition of people (known as maniwa, the mani people) putting the mantra to a melody and singing it to benefit others as they traveled around Tibet. This custom dates from the time of the Second Karmapa, as does the tradition of mani wheels. This is confirmed, the Karmapa stated, in a history by the sixth or seventh Benchen Lama, in which he discussed the benefits of mani wheels and traced them back to Karma Pakshi. So there is a spec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Karmapas and the six-syllable mantra.
從一般「噶瑪巴是觀音菩薩化身」的角度來講,這似乎理所當然,沒有什麼特別。然而從另一關連性來看,噶瑪巴和六字大明咒是有特殊因緣的,因為相傳藏民拿著瑪尼輪轉經修持的傳統,是由噶瑪巴希所建立,在第七世班禪喇嘛所著的《手轉瑪尼輪利益》書中,就提及此傳統的開創者是噶瑪巴希。

So then how did the name mantra Karmapa Khyenno come about? It is difficult to say that it was begun by one specific person. There is a Tibetan tradition, which predates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in which people would call out to their deities, asking for protection: “Khyenno!” (Think of me!) “Zigso!” (Look at me!) People would ask their deity to protect them, Lha Khyenno, (Deity know me!) This somewhat resembles the English expression “My God!” and one would be hard pressed to say exactly from whom or when this came about. Likewise, it seems that Karmapa Khyenno surfaced in a natural way from the Tibetan people. They said the words and as their wishes were accomplished, slowly the phrase transformed into a mantra with the power of true words.
至於「噶瑪巴千諾」是何時開始,在歷史上已不可考,應該是從民間自然流傳開來的。其實「千諾」這種用語在藏族文化中很常見,有祈求保佑、護佑的意思;有點像是英文的「my god」類似,應該是從基督出現之後開始的用語,但也很難說其起源於何時、由誰開始,「噶瑪巴千諾」大約也是如此,大眾向噶瑪巴祈請、請他保佑,覺得得到利益後,漸漸成為「真言」,也就是「真實語」、有力量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