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07年02月
Uploaded on 2022-01-06
Last udated on 2024-01-29
時間:2007年2月22日 22 Feb., 2007 9:00-11:00am
地點:北印度 帝洛普尼寺 Tilokpur Nunnery Monastery, India
中文翻譯:堪布丹傑
English translator: Ringo Tul Ku
14世纪时,图美桑波尊者(无著贤大师)所著述的「佛子行三十七頌」。
The text written by Thogme Zangpo.
课诵 Recite
༄༅།། དཀོན་མཆོག་རྗེས་དྲན་གྱི་མདོ།།今天,首先我要向此寺的尼眾們與來自各方的所有法友們,致上問候之意。從今天起三天的時間裡,我將以自己淺略的理解給各位解說《佛子行三十七頌》。
這一部《佛子行三十七頌》,屬於噶當派的修心教法的支分;因此,藏地所有教派的眾多大師們,針對此文,作了很多聞、思、修與講說、辯論和著作。
今天在講解正文之前,我想先作一個概說或開場白。
這次《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課本,是由韓國團體所提供的,同樣還有由 Zabsang Shedrub 提供的小冊子,你們應該已經拿到了。
我聽說此頌文在中文裡,有四種翻譯本,因此,各位可能會聽到口譯者的譯文與各位手中拿到的在文意上有些出入。但是,相信翻譯者應該會為各位選擇較好的譯文。
世界上三千多年以來,出現許多宗教派系,佛教屬於其中之一。各個宗教當中,可分為有理論基礎的和沒有深奧理論基礎的,例如有些宗教對於一般太陽、月亮或物質界的東西,認為是皈依處而信仰。
佛教屬於有理論,並透過理智作觀察與分析的一類,是有深厚理論的宗派;但是其中分為透過因明邏輯分析為主的,與以信心為主而引經據典的二類。
佛教本身分為四個宗派,由淺入深,去理解佛法不僅是引經據典相信而已,更需要運用深刻的邏輯分析。愈深的佛理,此邏輯的論述愈重要,同時對於事物的闡述,也更為精妙。
例如《佛子行三十七頌》,屬大乘中觀法,從宗派來說是屬於大乘的法教。因此修持此法,要以大智慧來修。總之,需要具備善能分別諸法相的智慧,以此智慧為導引而帶領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的修持。
《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要意精髓,即是佛陀的教言、與註解其教言的印度與各地佛教賢哲們的心意。佛陀親口所說的教言,一般說三藏與四部續典等。過去在藏地, 雖然很早就將大部分佛經譯成了藏文,但因佛陀的教言數量之多、內容之廣,至今仍有許多還未翻譯。佛陀的追隨者、智者們的教言即論典,我們也僅能略知其一二 而已。從語文上來說,這些經論以梵文、巴利文為主,之後才翻譯成為中文與藏文等。佛陀的教言分為三乘法:即大乘、金剛乘與南傳等。在印度曾經有過大乘是否為佛說的爭論,但透過大乘追隨者們詳實的理論分析與經典依據,證明了大乘是佛說。 同樣對於金剛乘,佛教史上也發生過相同的爭論。至今,仍有許多佛教徒對於金剛乘不是很認識。會有如此情況發生,也並非無因或隨意的推斷。
因為所謂秘密金剛乘,意即對非法器之人秘而不宣,故運用很多不相同的文字與內含、和象徵性的、難以理解的言詞。因此,本來就不是三乘的每一個佛教徒所能理 解。而事實上,佛陀的教言,是針對不同乘法的眾生而開演的。因此,有人可能對某一乘法無法理解,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總的來說,我認為重點在於:我們應該 多去思維與認識佛教的密乘法門。
例如聖境印度的佛教著名學府,那爛陀大學與比瑪拉西拉大學的眾多賢哲與成就者們,撰寫了很多有關密乘的法門、典籍與口訣等。例如龍樹菩薩,曾撰寫很多和密 集金剛相關的典籍。有很多以龍樹為名而撰寫出的密乘典籍,雖然不一定所有署名龍樹的都是指龍樹菩薩。龍樹的弟子聖天菩薩,與其教法的持有者月稱論師等,也 撰寫過多部密乘法門。而在比瑪拉西拉學府當中,著名的尊聖那洛巴與六賢者們,也撰寫過多部和密乘相關深廣的典籍與口訣。因此,以上諸多教界無諍的賢哲大師 們,都一致認同密乘,而且撰寫與弘揚相關的典籍和口訣,這是值得我們去思維與研究的事。
總的來說,佛教不僅是信仰,更是需要以理智或智慧為導引的法教。因此,我們應該多聽聞與思維佛陀的法教,善加觀察、消除疑惑而開發智慧。首先要聽聞佛法, 瞭解法義;之後得好好思維,加以確定;確定的信心具備之後,開始修持使成習慣。不僅只是求知識上的瞭解,而是要能體會箇中要義。
例如對於菩提心的修持,不僅是透過聽聞與思維的理解而已,而是自心要和菩提心的自性完全自然的調合為一,和慈悲心完全的吻合。除此之外,則只是知識上的理解而已。口說:「這是菩提心,這是慈悲心」等,那是不夠的。
若是能夠學習一部聽聞與思維後能對整體佛教有所瞭解的經典,對我們將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很清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阿底峽尊者曾說過:「生命短暫而要學習 的典籍無量。」因此,我們沒有時間去一一閱讀佛教中的所有典籍,再者我們能活多久也是個疑問。因此,若有一部經,能像太陽光明普照一般,使我們「一解百 解」,一部經,能將所有疑惑之結解開;若能針對這樣一部經作聞思的話,對我們的利益會大。因此,佛子行三十七頌當中,包含了一切深奧與廣大的要意,是一部 學習後能夠讓我們瞭解整體佛教的經典。
在還未講說正文之前,首先我想應該對於作者,佛子無著賢大師的生平傳記作一個略說。若對作者有個認識,我們就不會覺得這是一部從天而降的經典,而知道是由一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有苦樂體驗的人所寫的。如此我們的感受會更深,在生活中也更容易去實行。
佛子無著賢大師於1295年出生在後藏的薩迦地區。父親名為昆秋巴,母親名為崩準,無著賢大師小時候名為昆秋桑波(寶賢)。
這和昨天談到的帝洛巴大師的傳記不同,我們只知道曾經有過這麼一位帝洛巴大師,但並不清楚大師的出生的日期,只記載為地鼠年。
我們都知道,很多聖者是從挫折中歷練而成的,無著賢大師即是如此。三歲那年他的母親過世,而照顧他的祖母也在同一年過世。十歲到十四歲期間,由舅舅或叔叔 教導,並給予日後出家生活的照顧。十四歲時在戒師前出家。二十九歲時,在頗東的耶寺得授比丘戒。之後跟隨薩迦派的智者學習中觀與唯識的菩提心戒,及很多共 與不共乘法的灌頂、口傳、口訣與教授。尤其廣博學習了大圓滿的教法,並在藏地親近多位無分別教派的大師學習與實修。
十五歲時。他得到無著的稱號。耶寺院中有一個辯經院,當時大師正在學習《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有一天他前往辯經時,一位名為日幢的智者,正在針對阿毗達磨 進行辯論,日幢提問道:「論中提及的「無煩惱的痛苦」,煩惱與痛苦兩者是相關聯的,有痛苦就有煩惱,為什麼論中提到有無煩惱的痛苦?」辯經院中無人能夠回 答,只有大師正確回答,因此得到了無著的名號。
他的回答是什麼呢?無著賢說:「聲聞、緣覺、阿羅漢等雖然沒有煩惱,但未斷盡,仍受業力的牽引,故有痛苦,因此佛陀知開示說有無煩惱的痛苦。」在場的格西、賢哲們聽完後,非常的讚嘆,說是無著大師(印度的智者)親自來了。因而大師得到無著的稱號。
無著賢大師修持自他交換法門,三十歲時,耶寺院附近有一個乞丐,身上長滿了虱子。為了幫助這個乞丐,大師將自己的食物偷偷的在晚上帶給他,偷偷給是因為怕 寺院知道他得了虱病而將他趕走。一天晚上送食物時,乞丐不見了,大師四處尋找,發現乞丐躲在附近的一個角落。大師問道:「為什麼你要躲在角落裡呢?」乞丐 回答:「因為每一個經過看到我的人,都感到反感想吐,覺得我很髒,因此把我趕到一邊。」大師聽完後生起極大的悲憫心,當晚將乞丐帶回他的房間,給他各種好 的食物,並給他一件新的羊皮袍。而乞丐那件長滿虱子的舊皮袍,如果丟棄,虱子都會死亡,因此為了保護虱子,大師將皮袍穿在自己的身上。
由於穿著乞丐的舊皮袍,大師生了病而無法教學。弟子與法友們前來關心,得知大師得病的源由後,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一個行者不需要這樣折磨自己,享用 一些福氣與資具還是可以的。有的說:這樣的悲心是不正確的,只是無意義的布施自己的身體。有的說:為了我們弟子們,別這樣糟蹋自己的身體,請將虱子丟掉 吧。大師最後回答說:「過去,我虛度了多次得人身的機會;如今,能為利益他人而布施自己的身體,就算捨命也值得,我是不會將虱子丟掉的。」
大師一直照顧著虱子十七天之後,虱子自然的死了,可能是吃的太飽撐死了,但無論如何,虱子都消失了。大師為牠們迴向超渡,並將虱子的尸體製作成擦擦,就像對人一般的對待這些虱子。這是大師修持自他交換的一個例子。
另外還有將惡緣轉為道用的故事。有一次大師生了病,大弟子詢問上師得了什麼病?大師回答:「這是仙人、聖者、特殊的一個病。」弟子又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治 療?大師回答:「只有向三寶發願祈請:若生病能利益眾生,請加持我生病;若死亡能利益眾生,請加持我死亡;若健康能利益眾生,請加持我健康。除此專一祈 請、將惡緣轉為道用外,不需作任何其他的治療。」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大師他在佛子行頌文中提到的轉惡緣為道用的修持,不只是文字而已,那是大師身體力行的真實行誼。
由於時間不夠,只能簡略的講解大師的傳記,因此接下來直接談圓寂了。沒有太久之後,大師生病,示現圓寂的徵兆。弟子詢問上師會投生到什麼淨土?大師開示: 「過去也有噶當派的大師發願投生地獄。因此若是能夠利益他人,投生地獄我也高興。若是不能利益他人,我也不想投生到淨土。無論如何,我雖然沒有自主的能 力,但我發願投生到一個能夠利益他人生命的地方。」
1369年大師圓寂,享年七十五歲。
大師的弟子,邦譯師曾說過:「若是某人想要達到像我一樣的證悟程度,他需要花幾生的時間積聚福德。但若是想要達到我的上師、無著賢大師的證悟程度的話,則 必需要以累生累劫的時間積聚廣大福德。」意思是,以我們淺薄的程度乍聽大師的傳記時,會覺得無法理解這話的含意。就大師本人來說,那是他真誠無偽、完全捨 棄自己三門一切、為了一切尊貴眾生喜樂而展現出的殊勝行誼,因此是需要多劫積聚廣大福德才可能的。
所謂多生多世,可能指一生又一生的生命更替;但多生多世,也可能就在每分每秒當中。因此,總的來說,若是嫻熟了法要的精髓,一秒中也能積聚多劫的福德。
如同過去祖師大德的祈願,我今天也祝福各位:「具足圓滿福德與悲智功德,以此為憑藉,未來能夠如願利益無量眾生!」
--回向--
བསོད་ནམས་འདི་ཡིས་ཐམས་ཅད་གཟིགས་པ་ཉིད། ། ཐོབ་་ནས་ཉེས་པའི་དགྲ་རྣམས་ཕམ་བྱས་ནས། །
By this merit, may we attain omniscience, Defeat the enemy wrongdoing,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སྐྱེ་རྒ་ན་འཆིའི་རྦ་རླབས་འཁྲུག་པ་ཡི། ། སྲིད་པའི་མཚོ་ལས་འགྲོ་ཀུན་མྱུར་སྒྲོལ་་ཤོག
and free all beings soon from the ocean of existence Churned by great waves of birth, age, sickness, and death.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
།ནམ་མཁའི་མཐར་ཐུག་གྱུར་པ་ཇི་ཙམ་པར། །སེམས་ཅན་མ་ལུས་མཐའ་ཡང་དེ་བཞིན་ཏེ། །
As far as to the ends of the blue sky, And likewise to the ends of sentient beings,
⽂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亦復然,
ཇི་ཙམ་ལས་དང་ཉོན་མོངས་མཐར་གྱུར་པ། །བདག་གི་སྨོན་ལམ་མཐའ་ཡང་དེ་ཙམ་མོ། །
Up through the ends of karma and afflictions, Thus far the ends are of my aspirations.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切常修學。
སངས་རྒྱས་སྐུ་གསུམ་བརྙེས་པའི་བྱིན་རླབས་དང་།།
By the blessing of the Buddha who attained the three kayas;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ཆོས་ཉིད་མི་འགྱུར་བདེན་པའི་བྱིན་རླབས་དང་།།
By the blessing of the truth of the unchanging Changeless nature,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དགེ་འདུན་མི་ཕྱེད་འདུས་པའི་བྱིན་རླབས་ཀྱིས།།
By the blessing of the indivisible assembly of the Sangha,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ཇི་ལྟར་བསྔོས་བཞིན་སྨོན་ལམ་འགྲུབ་པར་ཤོག།
May these prayers be accomplished as I have dedicated.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注:初稿和YouTube链接上传于2022年1月6日;2024年1月25日,完善了中文稿和上传了音频图片等。
Youtube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