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07年02月

『帝洛普尼寺』佛子行37頌•第4天下午

『Tilokpur Monastery』「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Day 4•Afternoon

時間:2007年02月25日下午 25 Feb., 2007 2:00-4:00pm
地點:北印度 帝洛普尼寺 Tilokpur Nunnery Monastery, India
中文翻譯:堪布丹傑
English translator: Ringo Tul Ku
Uploaded on 2022-01-06
Last udated on 2024-01-29

佛子行最后几偈和上师相应法

藏英中音频

(Bamboo听写)我们讲到大版本的68页31颂。

若不細查己過失,貌似道人行非法,
故當恒察自心續,斷己過是佛子行。(31)

所謂修行人,是指能夠調伏自心的人,能以不放逸與正念觀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門;如果無此反省能力,卻徒有修行人的名號,很有可能造作非法與惡行。

所謂細查己過失,並不是要自討苦吃,或者看低自己,絕望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不是如此。正確的意思是,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學習歌舞時,會在四面都是鏡 子的房間練習,比起別人告訴你手要抬高一點,腳要放低一點的指正,還不如自己看著鏡子來得清楚。因此重點在於,要使自己進步,就要懂得反省自己。如果不懂 得反省改過,將會如同一個自負的舞者,是無法感動他人的。

我們要積極進步,過去的錯誤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但要知過能改,並且懂得珍惜把握現在已經擁有的,如此即能進步。這即是細查己過失的意思。

反省的方式有很多,平時我們習慣眼睛與心向外看,看別人在做甚麼,而沒有反觀自己,不應該如此,我們應該反觀自己,看看自己的行為如何,這是很重要的。

平時我們很少留意自己的行為,因此犯了錯也不知道。我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重要,我執很重,但真正應該執著愛護自己的時候又沒有做到。總是管別人在做甚麼, 自己做錯了也不知道,這是不正確的。如果愛惜自己,對於自己的錯誤就應該像提防針刺到傷口一樣的保護自己,有錯即改,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散漫。如此逐 步練習,對自己的行為會有了解,其中好壞的部分也就能夠知曉。

因此,我們隨時都應該好好觀察自己,無論是用眼睛觀察,還是用心反省,或者看看自己的錄影、照片,看看自己的坐姿如何,講話態度如何。沒有看過,可能還以為自己講得多好,但一看到錄影,就會很不好意思的,這代表自己沒有做好。因此應該隨時反省觀察自己。

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傷害自心續,
故於大乘諸行者,不議彼過佛子行。(32)

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對方是不是一位菩薩,如果批評能夠幫助他變得更好,這即是有利益的批評。如果沒有利他的心而隨意批評的話,這會造成對方的傷害,讓他人生煩惱,同時也給自己帶來麻煩。

我們身為修行人,到底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將修行融入於生活中呢?就是寄望得到快樂與利益。如果沒有快樂,也沒有利益的修行,是不值得我們勞心勞力去做的。

很多人會在我面前評論別人。如果那個人真的有過失,那就是事實,被批評沒有甚麼了不起。但是過多的、沒完沒了的批評,卻是毫無意義。其實真正對他人有幫助 的批評只要一次就夠了,過多無關痛癢的批評沒有任何意義。因此,當我們要批評別人時,就要是全面的、清楚的給予批評,要是一次能讓對方清楚認知錯誤而感到 慚愧的有效批評。能夠這樣批評是最好的,要不然,隨意的批評沒有任何用處。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不會總是在犯錯,凡夫很容易轉變,所以總是時好時壞的。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成退失,
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33)

現在在東方西方有一種現象,尤其在漢地特別多,就是假喇嘛與假祖古很多,或者假的神鬼也很多。這些亂象,其實都是為了紅包。如此要能得到聞思修的學習與修 持是很困難的。會造成這樣的陋習,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我們要懂得謹慎去分辨,而不是一股腦兒的見到甚麼上師、本尊都拜,在慎思熟慮之後再決定該不 該結緣依止,這是很重要的。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
故於他所不悅語,絕惡言是佛子行。(34)

有時是帶著利益之心而口出惡言,但我們大部分的惡言,都是因為嗔心而起。要帶著慈愛之心而說惡言,並不容易。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該想想,自己聽到惡言時感受如何,別人的感受雖然不見得完全和自己一樣,但也會造成類似的不舒服。因為,眾生追求離苦得樂的欲求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口出惡言。

煩惱串習甚難除,勇執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斬斷是佛子行。(35)

此偈唸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一開始要斬斷煩惱並不容易,因此先懂得避開是很重要的。這像這裡所說,由於我們串習已久,因此只要煩惱生起,要斬斷是不 容易的。因此,當煩惱快要生起時,我們應該好好思維一番,我們至少要想;首先自己覺知到快要生氣了,然後要馬上想到自己相信的上師,所謂相信即是自己歡喜 與親近的上師,他曾經對我們說:「不要跟隨煩惱呀!生氣的時候要注意呀!」如此回憶上師的提醒,靜下心反省:「喔,上師曾經這樣告訴過我的,我要注意。」 如此的想法,雖然不是直接降伏煩惱的對治法,但是因為擔心違背了上師的話語與對上師的恭敬心生起,這將幫助我們避免生起煩惱。

或者我們可以回憶自己喜歡的經典詞句,例如勿貪勿嗔的經文,心中想:「喔,我最喜歡的經典曾經這樣說過,我應該警惕,不要起煩惱。」這樣對於避免煩惱會有一點幫助的。這是在煩惱快要生起的時候可以想的,也就是呼呼喘著氣,快要生氣之前要思維的。

何時何處行何事,應觀自心何行相,
恆具正念與正知,成辦利他佛子行。(36)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行為,例如一個愛護眼睛的人,看電腦或電視久了之後,他會閉起眼睛休息一下,或者到戶外看看綠樹等。我們愛護自心也是一樣,如果每分每秒 都觀察著自己,那是很累的,除非裝一台監視器。但是我們可以規定自己每隔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或一小時靜下來,看看自己。如果我們能像愛護眼睛一樣 愛護自己的心的話,那會非常的好。

「成辦利他佛子行」,利他並不是馬上就能實現的。許多時候我們會遇到一個情況就是,自己很想幫助某個人,但實在想不出方法,因此不知該怎麼辦才好。這時候 不需要難過,你可以看看周圍有沒有垃圾,隨手將垃圾丟到垃圾桶裡去,這樣心情也會好一點,會覺得自己至少還能做些甚麼事情。因為有時自己實在沒辦法了,會 覺得自己很沒用;利他的確並不容易,有時自己對人微笑,迎來的卻是一張張臭臉,或者想給別人一顆糖,別人卻視若無睹,讓自己很不好意思。那時候真的會不知 該怎麼辦的。所以這時候,例如將垃圾丟進桶裡這麼一件小事,至少讓我們有點信心。所以說,利益他人時要懂得方便善巧,不要一下子寄望太高,作多少是多少, 要量力而為。如此會比較安心,也不會有無力感。

如是勤修所生善,為除眾生諸苦難,
悉以三輪清淨慧,迴向菩提佛子行。(37)

时间也是刚好了,差不多该到时间要做回向了,所以这个偈子也提出回向。所谓的回向,总的来说,就是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是最重要的。同时,这37个偈文最后一个就是这个回向。

Youtube 视频

上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天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