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21年10月

一心講堂 「菩提道燈論」第十一課 :三士夫·總說

時間:2021年10月30日晚上7:00(北京时间)

Bamboo注:上周日直播前的22小时,法王突然通知课程延期,延到了本周六,这样本周六、日的北京时间晚上七点都有《菩提道灯论》的课程。估计是上周日,Bamboo又磨磨蹭蹭拖到直播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开始调试, 才发现直播服务器连不上了,记得一周前才调试过。而这时也才发现法王已事先通知延期了。后来检查了一下,才发现在美国的服务器可能是断电重启过了,直播的端口Bamboo是设成临时让防火墙放行, 结果服务器被重启后,临时端口就被封上了。

所以这周Bamboo就提前一天调试了一下直播服务。早上调试完后,到了下午,突然发现自己的三个网站全连不上了,甚至国内的baidu,还有经常看的kagyuoffice.org,kagyuoffice.org.tw,都上不去了。而别的网站都好好的。 Bamboo还以为是都被封了。后来跑到外面,找了别家的网络试了下,发现都好好的能上,而且直播也很顺畅。所以应该是旅馆的网络把这些IP地址给临时屏蔽了。好在反映后,晚上又恢复了,但是凌晨六点做直播时,还是信号不稳定,非常卡顿,远没有以前的流畅。 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算找别的网络,不久后,也仍然会这样。所以就算了。

法王中文讲课音频
点击图片切换大图/小图

大家好,今天是一星讲堂菩提道灯论的第十一堂课。上堂课我们讲完了灯论的第一句,也就是觉沃杰所写的礼赞偈颂。其中包括赞文和著论因缘序说两个部分。

这句颂词当中觉沃杰首先向三宝恭敬顶礼。然后做了对贤弟子强丘沃殷勤劝请的答复。他决定为人们点亮菩提道路上的明灯,于是就写下了这部清晰详尽的成佛指南书。为了大家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和学习灯论,我觉得在这里有必要先补充说明一下灯论的因缘和创作背景等等一些情况。

之前我们也讲到过觉沃杰曾经自己写过一部《灯论》的注释,我们把它简称为《自注》,中文版叫做《菩提道灯决微》,是由如石法师翻译。大多数人认为这部注释确实是由尊者亲自撰写,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说仲敦巴的传承就不这么认为,这些之前我们也提到过,总之有一些争议的。但是就我个人认为仲敦巴传承有这样一种不同的说法,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承认《自注》的存在,也并非否认了其真实性,而是因为相比于文字上的这种注释,他们更重视的是法的实践和实修。之前我们也讲过,仲敦巴曾亲口说过他自己就是灯论的注释本身。由此可见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把灯论化作行动,而绝非是停留在字面上书面上的一种事宜。就算是四处传讲灯论,但没有内在的这种修行,它的真义就会慢慢的丧失。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量和担心,所以在他之后的这个传承里面并不特别提倡和侧重于各种《灯论》的书面解释。那没有提及这部自注的内容,甚至是书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总而言之,我觉得《自注》还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在这次的课程当中作为解释的参考和依据,我们都会经常提到它,所以在这里多讲一点它的背景,希望大家能有更好的了解。

我们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在第一句赞文偈颂当中有这样的一句: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这里提到的「劝请」这个词,我想对它的含义稍微做一些补充。在觉沃杰的《自注》当中是这样解释「劝请」的,「劝请」是指菩提光对我说:“在西藏这个地方有许多人误解佛教的大乘道,他们没有师长和善知识的教导、守护,所以彼此争论不休。而且又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研究深广的义理,以致于意见分歧、各行其事,请您为他们去疑解惑吧。”由于他一再地劝请,因此我将依据经教等圣典好好地阐明道灯。这段话这个出自《自注》,也就是觉沃杰自己所写的介绍。他在这里简要的告诉了我们当时著论时的一些情况。所以可见觉沃杰在托林寺的时候,强丘沃一直都在不断地请法。具体来说他是怎么请的呢?当然了,一方面他向尊者说明了当时藏地的情况,大环境等等;另一方面他总结归归纳出了七个问题。请教觉沃杰、寻求答案。在第六堂课的时候讲到觉沃杰进藏过程,我们也有提过这一段,可能大家也还记得。但是我们也提到过,这一部分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方说,后来在这个仲敦巴的传承里面就不太会讲到这七个问题,但是后世有很多位大德都觉得这些问题非常有参考价值,尤其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再者说《自注》当中虽然没有列出每个问题的具体是什么,但是也有特别提起这个部分。《自注》当中是怎么说的呢?弟子菩提光屡屡以七颂句问于我,说彼颂义不明显,焉答彼请故撰释。所以按照觉沃杰本人的说法,强丘沃应该是提出过一些问题的。

另外还有一部著作也记述了当时的情形,什么著作呢?是那措译师有一位大弟子,后来也是他的主要的继承人,叫做 拉索巴。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 手指 的意思,所以我们就称他为 手指格西。这位「手指格西」用了毕生的精力去寻找、求受觉沃杰的真传法脉,所以他曾依止过的上师共有十位,其中八位都是觉沃杰的亲传弟子,还有两位是再传弟子。他一心想要学习的不仅是觉沃杰传下来的这个修行口诀,而且还有觉沃杰的生平轶事。那说到生平轶事,那措译师追随了觉沃杰19个春秋,可以说是应该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了。所以手指格西觉得,那措译师一定就是最了解觉沃杰的人。于是为了拜见那措译师,手指格西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阿里地区,拜在译师的门下,请求他传授修行口诀以及觉沃杰的功德事绩。那措译师听到这样的祈请也是欣然接受,于是就满心欢喜地向手指格西讲述了觉沃杰一生的故事。所以后来这部家喻户晓的《觉沃杰传记》就是由那措译师口述,手指格西执笔来完成的。那我们回来接着说这七个问题,在这个觉沃杰的传记当中,就提到说强丘沃请教过觉沃杰七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里面其中有两个问题是关于 共同乘 的;两个问题是关于 显宗 的;还有三个属于 密乘 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虽然对于强丘沃到底有没有提出过这些问题有过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从以上几点来看的话,强丘沃提问这件事情应该是确实发生过的。不仅如此,而且我觉得有必要找出这几个问题的具体内容,作为依据来继续我们《灯论》的学习。

为什么说有必要?因为根据那措译师的传承,在讲到《灯论》正文部分的时候,都是结合这七个问题来讲解的。虽然在仲敦巴的传承当中不太有类似的讲法,但是我认为对于一位灯论新人来说的话,结合这几个问题来学习的话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能够学习的更透彻、更深入。所以这次课程我们就按照那措译师的传承,以这七个问题作为出发点来讲解后面的这些颂词。

那么说了这么多,这七个问题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之前在第八堂课的时候已经跟大家分享过,不过我会再重复一次。但是在此之前我要先大概说一下这几个问题的出处。刚才提到的这个注释当中,这些文献当中都没有说到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那这些问题又是从哪里找到的呢?大概在公元15世纪的时候,有一位大师叫做贡嘎蒋采,他师承宗喀巴、郭译师循奴班,还有第四世夏玛仁波切等好几位知名的大上师。宗喀巴跟夏玛仁波切都是众所周知的,那这位郭译师是谁呢?他同样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高僧,而且是藏族最有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著名的史书《青史》就是他的著作。总之,这么看起来,这个贡嘎蒋采可谓师出名门,不仅如此,他也写过一部史书叫做《明灯:噶当历史》,是迄今公认的最完整的一部有关噶当派的史书。

话说这位贡嘎蒋采。在贡嘎蒋采那个时代,要论起《灯论》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那一定是宗喀巴大师,而且也正好是贡嘎蒋采的上师。但是实际上,贡嘎蒋采的灯论的口传跟讲说传承,都是从郭译师还有第四世夏玛仁波切那里得到的传承,总之,贡嘎蒋采作为一名噶当派弟子,在学习和通达了灯论之后,就撰写了一部《灯论》的注释。

这部释论也是现在我能找到的年代相对比较早期的一部注释之一,里面就详细罗列了这七个问题,也就是第八堂课里面我们讲过的那些内容。那他的这七个问题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在贡嘎蒋采的这个书里面是这样交代的,那措译师曾经写过一部灯论的注释。但是很可惜,这本书我们现在应该是已经找不到了,就在这本书里面那措译师把这些问题清清楚楚的记录了下来,于是贡嘎蒋采就原封不动地把这些内容编入了自己的注释当中。所以今天我们才能够如此有幸地重温当时强丘沃请法时提出的问题,然后研习那措译师的讲说方法来学习《灯论》。所以说这些过去的文人学者、大德们写下来的这些文稿真的是太珍贵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七个问题,具体是什么?

点击图片切换大图/小图

一、什么样的人适合修学大乘佛法?
二、凡夫能不能升起菩提心?
三、要得到菩萨戒,需要先得到别解脱戒吗?
四、如果已经受了别解脱戒,再受菩萨戒的话,会转成菩萨戒,还是会两者并存的。
五、累积二资粮的时候需要方便法和智慧双修还是只修其一就可以?
六、中观 和 唯识 哪一个是我们更应该去重视的。
七、进入密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所以后面我们讲了这个颂词内容的时候,就会结合这些问题来进行讲解。

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修学大乘佛法? 具体来说的话,强丘沃是在问一位想要学习和修持大乘佛法的人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特质吗?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吗?还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觉沃杰写下了第二到第五句颂词作为答复。结合科判来讲的话,就是正文里面四小部分当中的第二个部分:修行者三士夫的定义。在《自注》当中是这样说的:从 由下中 至 彼是上士夫之间的颂文,开示大乘法器和非法器。也就是通过介绍和说明三士夫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适合修学大乘佛法,而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修行。在这里又可以再细分为两个方面来宣说,一方面是对于三士夫的总说,也就是概括性的介绍;另一方面是将三者分开来一一进行讲说。

点击图片切换大图/小图

那三士夫的总说部分颂词是这样的,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就是「士夫」分为上中下三种,统称 三士夫。三者之间的差别和各自的定义我会非常清楚的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逐字逐句地分别解说。

首先,我们先说「士夫」到底是什么?「士夫」这个词,梵文是purusha。

这个词就很早以前的这个古印度,比如吠陀和《奥义书》时代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广义上来说的话,purusha这个词可以指所有的人类。在古印度哲学体系当中,它被翻译成为 神我,也就是对应于自信的一种存在。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概括的说法。因为实际上在古印度这个词有非常多的含义,就跟很多其他的梵文词一样。我们今天就不用一一介绍了,具体在灯论颂词里面讲到的士夫,它的含义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太多类似神我这样的哲学理论。简单来讲的话就是有能力、有能耐的人,堪能之人,有这么一个意思。

那堪能之人、士夫又是什么样的人呢?《灯论》里的士夫,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的话就是男子汉大丈夫,或者我们常说的爷们儿,或者会形容说某一个人特别man,就有点类似这样的一种意思。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这个大丈夫,指的不是性别,是一种心态,心理上的大丈夫,或者说是在佛法里面所描述的这种大丈夫、爷们儿。绝对不是单指男性,也不是形容某一个人的这种外貌或者性格上特别的粗犷,威猛等等这种特点。它指的是一种心理、精神层面的大丈夫。所以说梵文当中的这个士夫有堪能之人的含义。

那这样说这里的这个「能」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它特别指代的是一种「心的能力」,精神上所达到的一种层次。所以,士夫是心理上的大丈夫。那心理上的大丈夫又是什么样子?那必定是心胸宽广、深谋远虑、荣辱不惊的。那具体在佛法当中,指的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那些不为今生而去忙碌和奔波,只是为了后世而未雨绸缪的修行人。所以,这里说的大丈夫,我们不要立刻就浮现出各种壮汉的画面,而是任何为了后世而做打算的人们。无论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我们都可以称他/她为士夫。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虽然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五大三粗、顶天立地,甚至足智多谋、百战不死。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我们所重视的,因为这些都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们的追求或者思想的水平。所以士夫的 堪能 指的是心胸、精神上的一种包容性、远见和境界,一种心灵上的能力

那从反面来说的话,那些不为来世打算,只图今生安乐的人,就算不上是士夫。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只是追求这辈子的生死苦乐,那动物也差不到哪里去。有些时候可能比我们还做的更好。说到这儿,噶当派的传承当中,就有一些小故事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觉沃杰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在古印度,大象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大象的数目说明了国家的实力,而且一般的国王都会在比较特殊的场合骑着大象出席,有种特别威风霸气的感觉。有一次菩提迦耶就有这样的一场盛会,来了很多个国王,纷纷地骑着自己的大象莅临现场,各个神气十足。而且每头大象也都穿金戴银、华冠丽服,彼此之间也都在暗自较量,看看谁更健壮、谁更漂亮,类似大象的选美比赛一样。在盛会开始的第一天,有一位年轻的国王骑着自己的一头也比较年轻的大象,得到了全场的喜爱和喝彩。谁知到了第二天却被一位年长的国王骑的一头年纪比较大的大象抢占了风头。于是,那只年轻的大象,就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处心积虑地晒干自己的象脚,尤其是脚尖的部分,直到晒得坚硬无比,然后,就趁着那只老象睡着的功夫,一脚踢断了它的肋骨,让它从此一命呜呼了。这是觉沃杰讲给我们的一个真实故事,由此可以看到追名逐利实在不是什么人类的特长。虚荣心、功利心不仅人有,动物也有。(Bamboo:看起来老实敦厚的大象也会这么阴险啊!)

所以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些名人、明星就觉得他们肯定高人一等,甚至连他们自己可能也会有种自命不凡的感觉,但是实际上这些东西对后世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或者帮助,而且很多时候还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说,那些为了今生名利造业,然后危害到来世前途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总之,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为了名利而无所不做这样的一种心态,人和动物都有,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那似乎跟动物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了,所以,今生的名利而不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这是我们平日里都值得去好好的反思的一个问题。

动物们,不仅仅是追求名利,而且也像人一样,会千方百计、不惜一切地去保护自己的家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乌鸦和喜鹊,它们两个一直都是势不两立。曾经在藏地有一只乌鸦,经常去一窝喜鹊家的鸟巢捣乱。后来,这家喜鹊的大家长,也就是小喜鹊的爸爸妈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之下,飞去了很远的地方,从四面八方召集了很多喜鹊来合力围攻欺负它们家的那只乌鸦的老巢,最后,居然那一窝乌鸦全被这些喜鹊赶走了。所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也好、领土也好,动物也是可以非常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这也算不上是人类的专长。(Bamboo:为什么不跟那只上门来欺负的乌鸦打,而要祸及它的全族呢?

在动物的世界里面,不仅有这种团战的,那自然也有这种单打独斗的,而且还有勇有谋。比如说,以前在康区就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对秃鹫刚刚生了一窝小秃鹫,然后不久,其中一只小秃鹫被一条蛇给叼走吃掉。从此以后这个大秃鹫怀恨在心、彻夜难眠。于是有一天它叼着一只小鸟来到这条蛇的洞口,这条蛇一看到小鸟就马上从洞里钻了出来,就在它的头伸出洞口的一刹那,大秃鹫一口咬住了他的喉咙上面,一剑封喉。所以说,这种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这种心情,还有能够引蛇出洞的战略计谋,包括这种有仇必报的气感,看起来跟人相比,动物也做的差不到哪里去。所以说如果觉得这种报仇雪恨、血债血偿的一种行为,就是很爷们儿的表现,很有大丈夫的豪气,那动物也可以啊,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这种性格当做士夫的衡量标准。(Bamboo批:蛇有喉咙吗?不过某蛇的喉咙是华春莹和她的外交部新闻司。)

还有一个关于乌鸦的小故事。从前在藏地,有一窝乌鸦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有爸爸妈妈,还有很多好几只小乌鸦。有一天,一头猫头鹰,叼走了其中的一只小乌鸦,把它的心脏挖了出来,之后随便扔在了一处干涸的河岸上,拍拍翅膀就飞走了。然而,就在这件事情发生了整整一年之后,在第二年的同月同日同一个地方,那窝乌鸦里的一只大乌鸦,就把那只杀手猫头鹰的孩子,也就是一只小猫头鹰带到了同一个地方,在那个干涸的河岸上,用同样的方式把它的心脏挖出来之后扔在那儿,然后就拍拍翅膀飞走了。这就是所谓的一命抵一命,报杀子之仇。所以说平常我们认为的这种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这种方式其实在动物身上都有所体现,算不上是人类的专长,更谈不上什么大丈夫或者士夫的特质。(Bamboo:有本事就应该把那只杀手猫头鹰的心脏挖出来,而不是去欺负弱小无辜的小猫头鹰。

除了这些勇气,谋略上很多动物不输给人类。包括在收藏和经营方面,动物界也有不少可塑之才。比方说在藏地,就有一种小动物叫做四川田鼠,有点像是迷你版的土拨鼠。他们通常都会在地底下挖个洞,然后生活在土里面。有些人可能知道,藏族人经常会吃一种食物,叫做人参果。大小跟花生差不多,味道有点像红薯,学名叫做蕨麻,是一种植物的根,也长在土里面。平常人们去挖这些人参果的时候,要挖很久,挖很多才能挑到一些个头比较大的、饱满的。但是这些小田鼠们,在它们的小洞穴里面就整整齐齐的堆满了人参果,而且个个都是又大又圆还是最甜的那种,他们收集了很多的人参果,主要是为了留到过冬的时候吃,要是换做我们人去挖的话,想要挖到这么多高品质的人参果,那要挖很久很久才能弄到这么多,所以说到这个收藏,动物界也有我们比不了的佼佼者。

说到小田鼠,随便讲一个题外的小故事,也是记载在这个藏文的古书里面。这些小田鼠,也有人说是老鼠,但是无论怎么样,它们不仅收集上等的人参果,而且还特别喜欢金银珠宝,以前据说很多天珠也是从它们的洞穴附近找到的。以前有个藏族人,在一个小田鼠的洞里面发现了一颗特别好的、特别大的绿松石,于是,这个人就偷偷把它拿走。过了几天,再回来看这个田鼠洞的时候,就发现那只收藏绿松石的小田鼠用一根小草勒死了自己,尸横洞口。所以说,小动物也有喜爱收藏的这种心情,而且也有爱不释手的情况。

以后,我们对小动物的时候,要像对人一样,不要觉得他们一无所知,或者说是处处不如人,其实很多事情他们都明白,唯独不会说人话。所以我们应该就是带着同理心、同情心和这些动物们相处,去关爱它。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它们的立场去看问题,换位思考,那可能我们的这个世界观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也会因此变得比较柔软、善良,更接近佛法引导我们去变成的那个样子。

好了一口气讲了好多个小故事,总而言之,重点就是说,很多平常生活当中我们觉得很厉害、很无敌的胆识或者气度,那都不是什么我们所讲的这种大丈夫的标准。这里说的大丈夫或者士夫指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能力。在《灯论》这里尤其指的就是那些修行者,所谓修行者就是已经彻底放下了今生,一切都是为了后世而做打算的这些修行者。那么今天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士夫或者大丈夫的概念,下堂课,也就是明天我们就会具体地讲一讲到底什么是「三士夫」,它们各自的定义又是什么,差别在哪里?然后它们三个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子?我们明天再谈。所以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Youtube 视频

上一篇: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