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新闻 | 2006年01月

『宗門實修』四共加行•第七堂课

THE 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Session7

༄༅།། ཐུན་མོང་གི་སྔོན་འགྲོ་བཞི།། ༧

点击图片切换大图/小图

uploaded on 1/2/2022
last updated on 9/1/2022

時間:2006年01月02日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创古智慧金剛大學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釋仁居
校对:堪布丹傑

菩提心的发起与修持

藏中音频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

阿彌陀佛!

昨天已說過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著說的是與菩提心有關的主題。

可能大家會覺得說,怎麼我一直在講皈依和發菩提心,都沒提到「四加行」和「遙呼上師」。但是要有次第,這樣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過次第來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躍、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脫。但我覺得,次 第修持比較切合實際。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沒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麼無論做什麼善事,都不屬於大乘法。

生起菩提心必須要像爬樓梯一樣,要從基礎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訓練,所以修持菩提心還需要看這修行的基礎與根本如不如法,這是很重要的。要談菩提心之前,我們要先 知道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

執著此生非行者

在薩迦派的四種離執口訣中提到:「若是執著此生非行者。」

由這句話來看,一個能「遠離執著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匯歸於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開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離心」為基礎。若是連出離心都 做不好,那又怎能進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說出離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時候,差不多三、五歲就出家了,當時年紀太小了,就連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知道出離心是什麼了。

出離心也可以說是要斷除貪著此生、遠離貪著此生的心。那麼,出離心或遠離貪著此生的「界定」與「標準」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裡,是要看能不能捨棄世間八法。

還有,捨棄對此生執著的「因」是什麼呢?要認識到輪迴是無意義的。

捨棄此生的「緣」是什麼呢?要知道此生的過患。

我們要認識因與緣這兩部分,如果這兩者不具備的話,就很難捨棄對此生的執著。

還有,捨棄此生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對世間八法感到厭惡與反感。

那捨棄此生的「徵兆」是什麼呢?就是要教你世間八法,學都學不會。(法王開玩笑說:「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學的會。」)

世間八法是指:利、衰、譽、毀、稱、譏、苦、樂。即是由於眼前暫時的利益跟傷害,而讓我們的心產生快樂或痛苦感覺的八種情況。

我們要思考的是,對平常人來說,要達到這個標準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依世間法來說,在世間做事,就是有著世間八法,很難找到與世間八法不相關的事。 我們平常做的、說的、夢的都是這些世間八法, 所以很難做到。那我們怎麼辦呀?就睡覺了嗎?(眾笑)不是的。是不是一個世間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對於 這一點,我們要思考,我也思考過,我平常認為,要斷除世間八法,不能僅僅在文字上談,最重要的 是,我們要挖掘出世間八法的問題徵結所在,我就取了個名字, 那就是「盲目的執著」。「盲目的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不管好壞,頑固頑強的一種習慣。

比如有一個人,有時候會對佛法感到歡喜,並且想要修行,可是卻把修行當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種舒服的休閒活動而已,就像是心靈按摩。(眾笑)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

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還是落入世間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覺得還是世間法實在、是對的。一旦將焦點投注在世間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漸漸的減少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放鬆。放鬆有很多種,比如說身體的放鬆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極、練練瑜珈。那心的放鬆是什麼呢?是修持禪定,讓心平靜下來。可是我覺 得有一些人有點奇怪,就是當他們在做讓心平靜 放鬆的禪修之後,反而更累,還要休息,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幾年,仍然是老樣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好像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樣,就算是癌細胞已經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卻察覺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他自己一點也沒有察覺到、感受到原來自己的心都在世間法上。

再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來,有時到了晚上,連做夢都會繼續的夢見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麼呢?當我們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卻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關的夢。

這是因為我們把修行當作只是按摩一樣,按摩這些事,你晚上是不會夢到的。

盲目的執著,它不僅僅只是阻擋修行的增長,它慢慢的、悄悄的讓我們的心繫著在世間法上。這種盲目的執著會讓我們對世間法感到一種需要,越想就越覺得世間法 是必要的,而且會認為,這比較實在,不能沒有 的。之後,我們開始狂妄了起來,然後我們會開始用那暢銷的佛法,去獲得那些自認為不可沒有的需要,漸漸的佛法 成為了毒藥,修行也毀掉了,這很可惜呀。

可能我在這兒也不夠資格說可惜,因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間八法的話,那才真可惜了。

這種情況又好像是電視廣告一樣。

裡面的演員騎著摩托車,很瀟灑的飛騰在空中,然而事實上,摩托車根本不可能飛起來,也不能這樣去騎,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因為當我們一開始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可能不會去注意它,然而廣告每天播、重複的播、不斷的播時,我們就會被薰習,無形當中慢慢的我們也習慣了。結果呢, 我們就會想要去買這台摩托車,而且心中很自然 就會想起那瀟灑的演員飛在天上、騎著摩托車的樣子,我們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後我們就會變笨了。信以為真,不 會再思考了。

越習慣就越沒覺知了,只會盲目的生起執著,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獲得。

所以岡波巴大師說:「如果不如法來修持佛法的話,修持佛法就會成為墮入三惡道的因。」

因此我們要謹慎小心。這裡主要講的是,一般來說,我們沒有辦法消除世間八法的稱、譏等情況。但是,如果我們不把這對於世間法強烈執著的頑固、頑強的心消除的話,我們的修持總是會有障礙的。

然而,這樣做還是不夠,由於我們是大乘行者,所以我們還要發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問起菩提心的意義,今天就要談發心。發心的方法有很多種,口訣也非常的多。發心不只是口上說說而已,而是真的要從內心發起菩提心。生 起菩提心的口訣很多,這裡主要提到兩種:第一 是由廣行派傳承下來的「因果七訣」,第二是深見派的「自他交換」的方法。

「因果七訣」的修行方法,也分為兩個不同的傳承:第一是由噶當派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第二是由直貢派傳承的修持方法。

因果七訣

今天要說的是噶當派傳承的

因果七訣
7-fold quintessential instructions
རྒྱུ་འབྲས་མན་ངག་བདུན།

1. 知母 recognizing all sentient beings as mothers མར་ཤེས།

知母是很難的呀!

為什麼說知母很難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還不夠。這裡說的知母,是指我們發起菩提心後,要知道一切眾生都如同自己的母親一般,這是很困難的。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呢?首先要認知有輪迴。

如何認知輪迴呢?舉個例子來講,比方說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具有能夠覺知的心識,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會無因而生、不是由異類的因而生、也 不是由一個造物主而產生。這個心識是由延續的 順因,或稱為同類的前因而生起的。透過這樣一種邏輯的思惟,我們能推論出有一個同類的之前心識或覺知存在,一 個接一個延續不斷。這是透過由心識的延續來證明輪迴存在的一個思惟方法。

如果說這樣一個心識,它不需要依靠同類的前因或任何其他外緣就能出生的話,那它就成為隨時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準確、剛剛好的例子。比如說有些人預言來世要投生的地方,結果真的出生在他說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夠回憶起前世的情 況。因此輪迴已經成為科學家們研究、注意的一 個焦點,雖然至今仍舊無法實證到什麼,但是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所以,就算我們自己還不完全相信輪迴,沒有 關係,但至少我們應該對輪迴產生疑問;如果說輪迴真的存在,但由於我們的無知而不相信,那將會 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換一種角度來思考輪迴 了。

當我們談論前世來生的時候,它是無始的、不斷的一種延續…。而每一世我們應該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眾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無始的輪迴,生生世世加起來,我們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輪迴當中, 沒有一個眾生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世間上的父母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出生我們的父母,二是養育我們的父母,三是利益我們的父母。

一般世間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們的親生父母。或者說當父母親過世了,那麼養父母也會被稱為父母。中文裡好像有一句話說,養育我們的父母的恩德,比親生父母的恩德還大。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第三種是利益的父母,這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現在許多藏傳的喇嘛到國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顧,慢慢的,他們稱這些施主有的為父親、母親。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們親生的父母,世間上照顧我們的人也可被稱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間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利益到的這些朋友,都可 以稱為父母一般。舉個例子,我現在穿著袈裟, 但是我並不是一出生就穿著袈裟的,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眾生縫補、製作而成的。總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這樣, 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後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互相幫助的這些眾生,都可以稱 為是我們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會說,總是在正面上去談,但的確也有很多負面,例如世界上那麼多眾生互相傷害,譬如有的傷害別人的家庭,搶奪他人的住處等等有很多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們是會這樣 去想的,但我們更應該思惟一下,如果這樣想著負面的事情,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利益或好處?

视频 Video

点击播放或下载 Click to play or download
Youtube

上一篇:『宗門實修』四共加行•第六堂课